要做到采訪的深入,就要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必須熟悉了解報道領域的理論政策,這要靠經常學習積累,還要充分掌握資料,以提高作品的吸引力,避免報道失實。另外要做好臨時性的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確定報道目的、選擇采訪對象、確定采訪方式方法、設計采訪問題等,尤其是對那些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能夠提前策劃方案,確定采訪對象的報道題材。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采訪,可以提高采訪效率,提高報道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缺乏對問題的準備,盲目進行采訪,就會事倍功半,或者需要“返工”,甚至采寫的稿件被“槍斃”。那么在采訪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呢?下面從選取角度、縱橫比較、捕捉細節三個方面詳細剖析。
一、提煉主題,找準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了角度不同特點不同這一道理。采訪的深入是為了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側面去反映大的、總的報道思想。有時我們采訪的對象是豐富多彩、紛繁復雜而又多變的,特別是生動的典型往往隱藏在大量的新鮮的事實之中,記者從什么立足點、什么視角、什么突破口去尋找、挖掘、認識和選擇新聞事實,以便更充分、更鮮明地體現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這就是如何選取新聞角度的問題。
同樣一個新聞事件,100位記者就有100種寫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差異源自我們知識結構、經驗積累、觀察角度的不同。其實,新聞角度的選取過程就是新聞主題的提煉過程,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社會的需求,把握群眾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注意對所報道的事實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觀察和分析,并通過相互對比,選準最佳角度,我們就能寫出最有價值、最有特點的報道來。
二、縱橫比較,別出心裁
任何事物都有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點。有時事物的特點顯而易見,容易抓,有時事物的特點則要下工夫鑒別,我們要善于分析比較,找出特點,通常要縱橫兩向比較。縱向比較即從歷史的角度去比較,將一事物與歷史上的同類事物相比較,只要在量和質上找出事物之間的相異之處,就是特點所在。如2003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中央電視臺報道的一則新聞“兩個千方百計”,抓住了2002年和2003年朱镕基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引用“千方百計”一詞的地方不同而顯示出政府工作重點的不同來進行采拍,2002年的《報告》中提出千方百計進行企業改革,2003年的《報告》中提出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記者通過比較,捕捉到兩個《報告》的變化和特點,分析出了2003年的政府工作重點,并通過對代表和委員的同期聲采訪,提醒了觀眾,明確了《報告》中的用意,使報道有了新意,抓住了新聞事件的特點。
橫向比較即把一事物與它同一時期的同類事物相比較,找出它們之間量與質等方面的相異之處,就是特點所在。禹州電視臺采拍的一則消息《小小鞋墊搶占大市場》就是來源于記者的橫向比較思維。節目的開頭記者手持兩雙鞋墊,做了一個懸念式的開場白:“現在我手里拿的兩雙鞋墊,一雙是市場上比較普遍的機制鞋墊,價格在2元左右;一雙是禹州市無梁鎮曹樓村的農婦們手工納制的鞋墊,價格在10元左右。這樣對比一看,您會喜歡哪一雙呢?”接著引出新聞事實:手工納制的鞋墊圖案精美,柔軟結實,很快受到了鄭州、石家莊乃至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市民的喜愛。每雙售價比普通鞋墊高出好幾倍,僅此一項從業人員年增收達2000多元,為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找到了新路子。記者緊緊抓住“鞋墊”這一小事物,突出其特點,增加了看頭。在省市兩臺播發后,引起了其他一些地方的學習。
三、捕捉細節,感染受眾
細節是構成場面的基本單位,是刻畫形象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細節能抓住人或事物最具個性和代表性、最能表現主題、最能引發觀眾興趣的細微之處,它可以調動觀眾的情感和情緒體驗,引起共鳴,因此,細節也決定新聞的質量高低。2002年禹州電視臺記者采拍的新聞性專題《解救》講述的是一個搶劫、倒賣兒童犯罪團伙的落網過程及人民警察在偵破此案過程中的各種艱辛與曲折,這似乎是一個普通的法制節目,但此片曾經榮獲許昌市新聞作品一等獎,并在播出后引起不小的反響。這個節目我們在采訪時就是抓住了大量的細節。例如當警方把解救出的孩子送回家時,孩子的家人感恩不盡,淚流滿面,長跪不起,在場群眾與警察無不為之動容,畫面催人淚下,沖擊力強。在新聞報道中,如果捕捉到有特征的細節,就會使新聞主題更有感染力,否則,新聞就會平淡、枯燥。
細節應是借人之一語、取景之一端、攝人之一貌,引發人們的聯想,深化和展示主題,感染觀眾。
要獲得典型細節,就需要記者深入現場,善于觀察,全身心投入到采訪對象的工作生活中,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通過分析、比較、篩選,把那些特點鮮明、能夠表現主題、內涵豐富的細節挑出來,確定為典型細節。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細節選擇要精。細節過多過濫,會使新聞變得臃腫、滯重,掩蓋主題,即使必要的典型細節,也要大刀闊斧地削掉斜枝旁蔓,只有那些最能突出主題、突出個性、融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細枝末節”才能用于報道中,才能賦予新聞以獨特魅力。
美國著名記者雷德·史密斯是一個擅長報道棒球比賽的體育記者,他說:“每一場球賽都與其他球賽不同——如果記者具有觀察它們之間區別的知識和才能的話。”記者要努力提高觀察思辨的能力和敏銳的區別事物特點的能力,多做調查研究工作,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勤于思考,跳出框框,才能捕捉到有特點、有新意的新聞,才能抓住“活魚”搶到獨家新聞。
(作者單位:漯河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