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社會已經發出這樣一個信號:當代大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其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人文素質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均表現出許多問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存在著矛盾與困惑;價值觀自我化、實效化、短期化;道德觀多樣化、雙重化、低俗化。專業素質方面,重實用、輕基礎,缺乏全面的個人素質;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重經驗、輕思考,缺乏開拓和創新能力;重專業、輕人文,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文素質方面,文學、哲學知識普遍較差;藝術、審美能力不足;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差。身心素質方面,缺乏較強的自我控制及調節能力;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及個性發展;缺乏和諧的人際關系;存在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經分析得知:高校德育在目標定位、內容、方法及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是造成大學生社會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本文擬從提高德育地位、重建德育目標、創新德育內容和改革德育方法四個方面研究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構建,以期緩解大學生社會不適應的現狀。
提高德育工作地位
德育地位是由德育本身的內涵和其所發揮的作用所決定的。首先,德育解決的是人的“三觀”問題,是立場、觀點和方法問題,是思想品德、作風意識、行為習慣以及對人對己、對家對國、對社會對自然的準則態度問題。德育決定著教育工作和人的發展方向,體現著不同的教育差別。其次,從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的關系來看,德育決定著其他各育的實施方向,并為它們的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再次,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德育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其中心和核心作用,就成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當今社會錯綜復雜,國際國內形勢風云變幻,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激發青年學生求新求真的同時,也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大學生由于思想的多變性、不成熟性而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甚至造成理想信念危機。所以高等院校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切實加強德育的中心地位,確保人才的培養質量。
重建高校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德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目標在德育方面的具體要求。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和培養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奠基工程,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與心愿。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青少年,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學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高校德育目標的確立提供了新的依據。21世紀高校德育目標的創新,主要是指高校德育要主動迎接并適應新時代,面向未來,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其核心就是要培養新型人類人格,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然而在傳統德育中我們沒有看到德育的層次性,把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等具有共產主義境界的道德理想作為實現道德的普遍要求和唯一標準,用理想取代現實,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結果引起學生對道德價值信仰的逆反心理。所以德育應有更基礎、更現實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把理想和現實割裂開來的德育不僅是空洞的、低效率的,而且極有可能走向反面。
另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德育必須是開放的,必須面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變化,應為學生提供一種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在社會各種文化和思潮的沖擊面前,經受鍛煉和考驗。因此,我們應注重有時代特色的德育,教會他們如何生存、發展,如何為社會服務。應注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因為無論是多么不遺余力地宣傳發揚人類共同的道德理想,最后必須落實在做個好公民上。應將德育重點從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轉移到發展個體的道德思維和探究能力上。因此在重建德育目標時我們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對培養人提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二是青少年自身的結構狀態和自身發展的要求。
創新高校德育內容
在大學生社會適應過程中,德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社會化過程。人的一生實質上也是社會適應的一生。因此德育作為大學生社會化成長的重要方式,也就貫穿于大學生社會適應的整個過程中。也就是說無論是大學階段還是其前后的各個發展階段,特別是大學畢業真正步入社會的階段,都離不開德育的重要作用。在任何一個階段德育的失效,都會使大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出現問題甚至導致失敗。只是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因此更顯重要。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高校德育呈現出明顯的滯后,這種滯后不僅體現在德育的目標、德育的方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德育內容的滯后上。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以前那種計劃經濟時代的德育內容已經不能全面準確地體現時代的內容,這就導致了在大學生社會適應過程中沒有適合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去進行德育和引導,使得德育工作缺乏有效性。因此在新時期必須創新德育內容,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改革高校德育方法
德育在大學生社會適應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德育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德育目標的實現。在創新德育方法上應注重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心理規律的原則。即德育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發展規律,并在德育實踐中遵循這一規律,才能使德育走向科學化。二是遵循德育規律的原則。我們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使德育回歸生活,將德育和大學生的社會適應過程相結合,關注、引導和指導當代大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這是新形勢對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德育方法的創新上我們要根據其目標和內容,切實貫徹主體性和實踐性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大學生成長的規律性,實行人文教育方式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建立具有時代特征的、符合規律性和實效性的德育方法體系。
(作者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