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的主要功能,是提示新聞的主要內容,在第一時間,提供給受眾最需要、最易讀、最準確的信息,并對新聞內容進行評價,表明立場、態度、好惡等感情色彩。好的新聞標題如同人的眼睛,通過它可透視文章的靈魂,使新聞所體現的精神、道德、觀念見諸報端。好的新聞標題如同一塊磁鐵,能在第一時間里吸引受眾,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使之產生繼續閱讀全文的欲望。好的新聞標題,既遵守新聞客觀原則,又盡可能使用一切語言中的修辭手段,打造出和諧整齊的句式、生動鮮明的語句。
新聞標題運用語言中的修辭手段,可以進一步提高語言表現力,幫助新聞言語者更生動明確地表達意圖,使受眾更形象地感受意圖,在愉快、富有美感的氛圍中,使新聞行為得以完全實現。
一
語音和諧、句式整齊對稱的對偶,形象生動的比喻、比擬,意義含蓄、印象深刻的借代、雙關,氣勢恢弘的排比、層遞,都是新聞標題常用的修辭格。
對偶秉承了古代散文和詩歌駢偶對仗的傳統,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似,具有整齊和諧的美感。形式精美、華麗、氣派,表達細膩準確,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心理意識和對稱的審美觀,是一種極具漢民族特色、極具表現力的修辭方式。例如:
①采繽紛天下事入尋常百姓家(《大河報》8月4日)
②創新經營謀發展壯大實力續新篇(《光明日報》1月3日)
比喻也是新聞標題常用修辭格。筆者隨手摘取8月1日的《光明日報》運用比喻的標題:《百名白血病康復者重返“再生之地”》,“再生之地”比喻給患者治好病的解放軍307醫院;《文化和傳統是一條大河》,把文化和傳統的傳承比喻成滔滔不盡的河;《南京:把圖書館變成學生的“信息港”》,把圖書館比喻成信息港;《科學家發現慢性疼痛的“分子開關”》,把控制疼痛的分子比喻成開關;《教師暑期“充電”忙》,把教師利用假期學習比喻成充電。比喻修辭格的運用,使標題生動形象,容易使人受到感染。
比擬給了被比擬的事物以活力,或擬人,或擬物,使新聞標題生動形象,引人注目。例如:《減肥產品“瘦身”缺監管》(《消費日報》6月26日)、《網絡廣告:快樂并尷尬著》(《河南商報》7月14日)、《小心被“聯合國”忽悠了》(《新商報》6月30日)。以上三例都是擬人辭格。比擬辭格運用,給標題注入了生命,使標題如同活起來一樣,具有了親和力。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從而使人產生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例如:《白首翁愴然憶前賢出版社立志出精品》(《光明日報》7月27日),“白首翁”以白發蒼蒼的特點代82歲的國學大師馮其庸老先生,“前賢”指國學大師、書畫家啟功先生。
雙關是“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兼顧表面和內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例如:《“熱”浪襲人格力空調銷售火爆》(《河南商報》7月14日)、《“心”箱》(《中國青年報》4月30日),“熱”言在天氣炎熱而意在銷售火熱,“心”(xin)是諧音,意在信箱,寓意是這是打開心結的信箱。
新聞標題中使用的辭格還有很多,例如:《明榮辱辨是非樹理想礪人生》(《光明日報》3月13日),連用了四個動賓短語的排比,氣勢恢弘,從多方面表明主題;《青海查出三批“高考移民”》(《中國青年報》3月2日),“高考移民”是“××移民”的仿擬。再如:《方法+習慣+北京101網=好成績+自信》(《河南商報》7月14日),運用了一個類似數學公式的標題,與內容緊密結合,使題目更加醒目;《“AD季”高校之旅在北京大學啟動》(《光明日報》3月15日),“AD季”是廣告季節的意思,用字母表示既浪漫又簡潔;《流浪的“小鳥”再也不用租“窩”》(《中國青年報》2006年1月1日),“小鳥”是比喻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說出小鳥以后,順勢拈連“窩”,“窩”又是比喻,形象地比喻家。
二
在一句話或一段話里有時候同時使用幾種辭格,連用、兼用或套用在一起,以收到幾重修辭效果。新聞標題也是這樣,多以辭格綜合運用情況出現,使之更加生動、形象,更具有表現力。例如:
《自重重人人重自信信人人信》(《中國青年報》4月1日)這是對偶辭格中套用頂針辭格,用字十分簡練,含意豐富。《蓮花味精股權轉讓正“苦”長城資產重組興致正“甜”》(《河南商報》7月14日),對偶中套用了對比,“苦”和“甜”對比,反映了在改革開放中企業資產重組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洛陽軸承負債24億待嫁德國企業出價11億想娶》(《河南商報》7月1日),把企業的資產重組比喻成嫁和娶的關系,把兩個企業比擬成待嫁新娘和欲娶新郎,生動又懇切,這是對偶中套用了比喻兼比擬。《百花報沃土文藝傳愛心》(《光明日報》1月5日),“百花”比喻文藝工作者,“沃土”比喻廣大群眾,“百花報沃土”既是比喻又是比擬,“文藝傳愛心”點明主題,這是對偶中套用比喻套比擬的用法。《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光明日報》1月5日),對偶中套用雙關,“主旋律”和“正氣歌”既是歌曲,又是反腐倡廉、弘揚正氣的精神。《春風化雨潤物有聲——自主創新報告會在各地引起熱烈反響》(《光明日報》3月2日),“潤物有聲”是從杜甫的詩句“潤物細無聲”仿擬來的,小標題很清楚明白地說明題意,比喻這個創新報告如春風春雨一樣,會給改革開放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整個題目形式上既是對偶,又是比喻,其中還兼用了仿擬。《“小廣告”被罰鏟除“牛皮癬”》(《北京晚報》6月24日),這是借代和比喻連用,“小廣告”借代貼小廣告的人,“牛皮癬”比喻街頭亂貼的小廣告,就像牛皮癬一樣難看、難治。修辭格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新聞標題的形象性、可讀性,起到了幫助實現新聞行為的作用。
三
運用語言修辭手段,提高新聞語言質量,使新聞言語者能更生動明白地說話,受眾能更清楚地接受,并引起共鳴,才能使新聞行為得以實現。新聞標題主要功能是提示新聞內容,但是如果修辭格使用不當,反而會阻塞新聞和受眾之間的信道。例如:《公仔花束趕節試試》(《河南商報》7月14日),上下句雖然字數相等,但結構不同。何謂公仔花束?何謂趕節?意義不明,令人費解。
新聞標題的功能是表明立場,試看以下兩例:《余秋雨“牛刀殺雞”咋恁不值錢》(《光明日報》8月3日)、《我八強占六韓二李攪局》(《光明日報》3月15日),從標題中明顯表露出對個人的人身攻擊傾向,雖然可能是作者想表現出一種幽默、調侃,但是筆者卻不能贊同。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