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各類新聞媒體都會經常遇到的問題,即在報道時不經意中對報道對象造成傷害(以下簡稱“不意傷害”)。就其存在的廣泛性而言,不僅其他媒體在報道中經常出現,在我們黨報日常報道過程中也不鮮見,特別是我們在從事區域經濟報道時,此類現象更是司空見慣。
所謂新聞報道中偶爾出現的“不意傷害”現象,是指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一篇或若干篇新聞報道,且并非出自媒體或作者本意,卻給報道對象(單位或個人)造成某種傷害的現象。至于某些以低級趣味取悅讀者的媒體或作者,出于營利或其他目的,專事追蹤逸聞趣事或其他勾當,不屬本文要探討的范圍。
本人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在日常工作中,深深感到如今的新聞報道是越寫越難、越寫越怕,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唯恐好心為某單位、某個人或某事件寫報道,文章發表后,正面作用還未顯現,卻給報道對象帶來了不曾料到的某些方面的傷害。說到這一現象,有很多同行都說也曾多次遇到過,因此可以說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如果能綜合分類,新聞報道中出現“不意傷害”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榮譽之爭
在不少新聞媒體的大量新聞作品中,不時可以讀到這樣的文章:某個基層單位或個人,在某個方面有了較為突出的成就,這一成就當然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就其指導性而言,發表此類作品是新聞媒體,特別是黨報義不容辭的責任。令人遺憾的就是這樣一篇只有三五百字的報道,卻有一大半文字并非用來介紹新聞事實和有益經驗,贅述最多的往往是一大串上級單位名稱和上級有關領導的名字,而且這幾乎成了新的新聞“八股”。說真的,寫這樣的報道,壓根就不是想讓讀者從報道中得到與新聞事件有關的信息,而純粹是為了彰顯某單位或某個人與其上級單位或上級領導的良好關系。也難怪早就有人說如今的報道是寫誰誰看、誰寫誰看,廣大讀者對此類文章是絕對不會認可的。有人可能會認為如今的新聞記者寫作水平就是這樣。據本人觀察,事實上有很多時候是報道對象再三要求記者這樣寫的,在他們看來,這樣寫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本人有了榮譽但始終沒有忘記上級的支持和幫助,二是為了今后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幫助。此類報道,讀起來能讓人明顯感覺到文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但如果不這樣著筆,還真有可能給報道對象帶來重大傷害。記得改革開放之初有過這樣一次經歷,當時政府有關部門開始鼓勵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豫北某地一農民進縣城辦了一家小型電器廠,企業建成后,既解決了當時市場上電器元件供不應求的矛盾,又安排了當地數十人就業,同時還為農民更新觀念、進城務工經商起到了帶頭作用。當時有位基層通訊員抓到這個典型,寫了一篇700多字的消息在《河南日報》發表。結果誰也不曾料到,由于這篇報道中沒有說明是在當地村支書的支持下才辦起了廠子,結果是工廠被封門,人也被趕走。盡管隨后當地的市、縣領導都曾出面協調,但終因強龍不壓地頭蛇,企業從此一蹶不振,負面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除。談到這個教訓,這位基層通訊員至今后悔不已。有了這樣的先例,也是為了避免榮譽之爭給報道對象帶來無謂的傷害,在后來的采訪中,記者大多會采取這樣的辦法:一是事先給有關部門或領導講清楚,新聞報道不能寫成表揚信,除了主要新聞事實以外,不能過多涉及新聞事件背后的人或事,以求得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的理解;二是隨著報道,可向編輯人員提供一點編后、短評之類的文字,把新聞事件形成的環境加以敘述,這樣既可起到導讀作用,也可解決部分人的“榮譽欲”。
二、拋肉引虎
現實生活中常常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地區、一家企業,甚至一個自然人,在媒體未作報道之前,他們還能安安靜靜地工作、經營、生活,媒體一旦報道之后,收費的來了、“食”客多了、“拿”客有了,輕則蹭頓飽飯一抹嘴巴就走,重則要求你在其他方面意思意思;若你稍有異議,輕則上門檢查,尋機找你問題,重則就地封門,讓你無法經營,一些小型企業往往因此而元氣大傷。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也有,一是在進行報道之前,可以借核實有關事件之機會,向報道對象及新聞事件所涉及的有關部門說明情況,讓其早有準備,防患于未然;二是在相關報道中多談報道對象成功的經驗,少提或回避相關數字,遇到實在無法回避之數字,也不妨用百分比來加以說明;三是實在迫不得已,記者不妨殺一個回馬槍,給那些“食”客、“拿”客之類的曝曝光,以主持正義,打擊歪風邪氣。
三、拋玉引磚
一個單位或個人有了什么變化,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在比較過程中,雖然作者可能會挖空心思,把語言說得平而又平,把問題說得淡而又淡,但文章發表后,往往會有縱向的前任領導班子成員和橫向的同行業者,出于相同的心理從雞蛋里挑骨頭,為此鬧上法庭的也不乏其人,結果是不報道還好,一旦報道出來,報道對象馬上就會陷于孤立。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也是有的,主要做法是在報道之前,可找到報道對象的上級或其他權威部門,請他們對報道對象的成就做出合乎實際的縱向、橫向比較,并給予準確的評價,在報道中不妨引用他們做出的評價,這樣既具權威性、客觀性,又能有效減輕報道對象的心理負擔,避免出現負面影響。附帶要說的一個問題是要避免所報道事件的局部失實。在廣大讀者心目中,黨報的相關報道應該被視為上級黨組織對某一地區某項工作的認可,這種認可必然意味著對全局工作的指導性的存在,如果報道中有失實之處,其指導性就會大打折扣。在報道實施過程中,有意作假的情況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肯定是極少的。較多的則是所反映新聞事件的局部失實,如人為地增加指標、拔高數字、夸大效果等,這些都是新聞事件局部失實的表現。解決的辦法是采訪者一定要盡可能深入新聞事件的發生地,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與所反映新聞事件有關的情況,特別是要把時間、地點、所涉及的人員、所引發的社會影響都搞清楚。稿件采寫完畢,還有必要請有關人員進行核實,這樣也可以避免對報道對象造成“不意傷害”。
究其本質,新聞報道中的“不意傷害”現象是社會風氣不正的具體體現。本文所說的各種應對辦法,僅僅是出于同情或保護報道對象而采取的一些應對措施,實屬不得已而為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需從端正黨風和凈化社會風氣入手,黨風端正了,政風端正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確立了,“不意傷害”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