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末,中國進行了此年最后一次高層調動,涉及湖南、黑龍江、貴州、重慶,其中新上任的重慶市委書記汪洋頗為引人注目,因其年紀最輕而被外界稱為“政壇新星”。
事實上,自從汪洋從政以來,就一直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政治魅力,尤其在擔任地方官員期間,伴隨著他的不僅是年輕,更多的是果敢、成熟以及雷厲風行的人格色彩。
天道酬勤
2005年12月26日,當新上任的重慶市委書記汪洋開展到任后的首次工作——深入三峽庫區看望慰問基層貧困黨員和群眾的時候,遠在他的家鄉,安徽宿縣的老鄉也在關注著他的行蹤。
宿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號稱“皖北大門”。
1955年,汪洋就出生在這里,年少的時候,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要照顧一家人,生活艱難。而汪洋作為家中的長子,不得不替母親分擔家中的壓力,讀中學的時候,他退學了,開始到當地的食品廠做工人。
他在食品廠里,一干就是四年,因為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從一個基層工人成了車間的負責人。
天道酬勤。雖然為了照顧家庭,汪洋中學沒有讀完,但是他仍然堅持學習。而正是這種長期堅持的毅力,使他的付出有了回報。1976年,好運降臨了,他被調到五七干校做教員,這是他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
在五七干校的三年間,他聰明好學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擔任教研室副主任,并于1979年到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專業學習一年多,這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80年,從黨校學成歸來的汪洋開始到宿縣地委黨校擔任教員,一年以后成為共青團安徽省宿縣地委副書記。從此,他的政治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1982年,他成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1983年,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1984年,安徽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7年,安徽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從教員到體委主任、黨組書記,汪洋只用了短短的七年,一位認識他的熟人這樣評價,升遷之快,和他本人嚴以律己、積極進取的做人風格密不可分。
銅陵之行
1988年底,汪洋擔任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在銅陵的三年,是他徹底展現才華的三年,充分展示了個人獨特的政治風采。即使在后來上調國務院以后,他依舊保持這種工作作風,以至于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一位工作人員評價他是“雷厲風行,有很多現代的觀念和理念,改革和創新的意識很強”。
在銅陵,汪洋做了一件轟動一時的事情,不僅吸引了國內媒體,而且還引來境外媒體的關注。1991年,《銅陵報》發表署名龔聲的文章《醒來,銅陵!》,當地電臺同日播出,一場有關思想解放大討論的序幕轟轟烈烈拉開,在整個銅陵市激起強烈反響。
“那次思想大討論深深觸動了當地干部的內心,帶給他們的不僅是震撼,還有整個思想開放的風氣,很多保守官員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使當時的官場風氣為之一振。”一位熟悉當年情況的銅陵人士告訴記者。
思想大討論只是汪洋在銅陵改革方案中的一部分,最關鍵的是他要確確實實對當地舊體制進行改革,打破束縛地方發展的“三鐵”思想,徹底改革“三鐵”體制。
他首先從住房制度改革開始,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進行整改。而當地官員和群眾也被他激情四溢的改革決心所帶動,開始從冷眼旁觀迅速轉為積極投入,參與其中。之后,用工制度、干部管理、機構設置等等都被列入改革計劃,多家全民國有企業列入改革范圍,整個改革被推上高潮,銅陵沸騰了。
對此次改革,汪洋評價道:擬定方案,難得出奇;啟動實施,順得意外。銅陵老百姓則評價汪洋為:聰明能干、思維超前、魄力很強、做事果敢。
汪洋在銅陵開始成為當地官員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也從懷疑逐漸到認可他的做法,并給予極高的信任。即使在今天,銅陵人依舊會不由自主地把他和現在的銅陵市長作對比。
“汪洋形象非常好,人長得很帥,口才又好,加上很多提議都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深為當地官員和民間佩服。”一位曾經近距離接觸汪洋的人士說。據他說,汪洋還有一種不同常人的氣質。在一次會議上,一位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的局長遭到汪洋的嚴厲批評。“他罵人的時候,讓人感到很緊張。”但汪洋罵人既不是那種粗野的、感覺無教養的方式,也不同于那種文縐縐的簡單批評,而是很有氣度,兩眼炯炯有神,咄咄逼人,眼光很有銳氣,不怒自威,發火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一震。
汪洋不僅會大刀闊斧地改革,也會表現出認真、重視細節的一面。銅陵市有一條長江路,這條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地磚是彩色的,這是當年中國僅有的一條以彩磚鋪地的馬路。馬路兩邊,大樹成蔭,綠色掩蓋之處,還有很多歐式別墅樣子的廁所,干凈美觀,曾經有國內官員專門到此參觀。
四年的銅陵生活,也培養了汪洋的銅陵情懷。曾經有人開玩笑地問汪洋,你是飛鴿牌還是永久牌?他笑著說,當然是永久牌了。汪洋在銅陵的成功改革,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也激發了銅陵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銅陵人非常希望他能永遠留在銅陵,但他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家教甚嚴
1992年,汪洋升任安徽省計委主任,之后又先后擔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直至1999年上調中央擔任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先后擔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若干職位。2005年末,汪洋重新返回地方,出任重慶市市委書記。
對于汪洋出任重慶市市委書記,重慶市政府首席顧問、著名學者雷亨順說,重慶改為直轄市后,經過多年高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現在急需一個年富力強、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懂得把握大局的當家人。而汪洋正是這樣適合的人選。
中組部這樣評價汪洋:長期在地方工作,在中央國家機關重要部門擔任領導職務,政治素質好,黨性觀念強,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經過多崗位鍛煉,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組織協調能力強;工作思路清晰,眼界開闊,善于從宏觀上思考問題;工作敢抓敢管,有較強的改革創新意識;注重調查研究,把握政策穩妥;事業心、責任感強,工作求真務實;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注意聽取他人意見,調動和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公道正派,處事穩重,待人誠懇,對自己要求嚴格。
完善的性格和過人的才智來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的磨練。汪洋孩提時代,家教甚嚴,母親對他管理很嚴格,汪洋也非常孝順。自從離開宿縣以后,汪洋就很少回到家鄉,他也想把母親接到合肥、北京長年居住,但都被母親婉言拒絕了。汪洋在安徽省任職期間,每年春節都要回宿縣看望母親,母親認為路費很貴,表示打個電話就可以了,不必每年都回。
在汪洋到北京工作以后,時間更加緊張,回老家的機會也愈發稀少。6年間,只有一次春節回家看望母親,而且還是悄悄地,沒有帶秘書,也沒有驚動地方政府,汪洋自己乘坐火車從北京回到了宿縣。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又悄悄地離開了。整個過程非常安靜,即使他們家的鄰居也沒有感覺到,他的母親也沒有跟任何人說起過。
他母親默默地支持著自己的兒子,同時也盡量避免給兒子帶來任何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一直想拜訪她,都被她婉言謝絕了。
家嚴出才子,汪洋也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即使成為安徽省常務副省長以后,他都沒有忘記學習,為了順利從中國科技大學哲學系畢業,他堅持學習英文,最終考取了大學英語6級的證書。
同時,他還繼承了母親的優良秉性,寬厚待人、嚴以律己。作為宿縣出來的大官,很多老鄉希望汪洋能幫他們忙。宿縣一個退伍老兵曾經托關系找到汪洋,希望能調配他到合肥工作,但是按照政策他又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汪洋在了解情況以后,很耐心地向他作了解釋,表示工作還是要按照程序來辦。結果這個老兵被說得心服口服,打消了原先的念頭。
雖然汪洋對自己嚴格要求,但是對于老百姓,卻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出任重慶市委書記后,他說:“為百姓辦事、把百姓之事放在首要位置是一個政府官員應做之事,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面對媒體上各種有關自己個性的報道,他則顯示了極大的肚量,并笑答:“我不算什么個性官員,我是個‘本分官員’!”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