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改變?nèi)腙P路線
崇禎帝縊死煤山,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最后,他聽從洪承疇的建議,決定不走山海關,而是從西面經(jīng)薊州、密云等地,直撲北京。全軍一律輕裝簡從,輜重在后,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
然而,事情在出征的第六天出現(xiàn)了轉變。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讓多爾袞改變了主意。多爾袞傳令,全軍向山海關進發(fā),并要求將紅衣大炮火速運往前線。由此,才在山海關發(fā)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zhàn)。如果吳三桂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而是投降李自成,忠心耿耿地為大順政權鎮(zhèn)守山海關,李自成是否可以坐穩(wěn)中原江山呢?
入關之路有多條
事實上,此前,清軍先后5次進入內(nèi)地,進攻明朝。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親征,經(jīng)由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關,占領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皇太極成功施用反間計,使崇禎帝殺掉名將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勁敵。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極率清軍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北面,“列營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將締約講和。
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tǒng)率大軍,破居庸關入長城,直搗河北,一路狼奔豕突,與明軍作戰(zhàn)56次,攻下12城,俘獲人畜十幾萬。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岳托由墻子嶺入關,在華北大地上縱橫掃蕩。清軍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包括山東省會濟南,擄掠男女五十余萬和大量牲畜財物。
第五次是在1642年,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從墻子嶺入關,一直打到山東兗州,共計攻下八十八城,降服六城,擄男女36萬,掠黃金1.2萬兩、白銀200萬兩。
李自成逃過大包圍
三百多年后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遼沈戰(zhàn)役結束后,林彪、羅榮桓麾下的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10個步兵縱隊,將近70萬兵力,攜帶大量火炮、汽車等重裝備,經(jīng)熱河,通過西面的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路線,跨過長城防線,有如神兵天降,出現(xiàn)在華北地區(qū),直指平津。當時,擁有60萬軍隊的華北國民黨軍,并沒有在山海關集結重兵,只是放了一個軍的兵力,就是估計到東北野戰(zhàn)軍可以從其他路線進關。在山海關放置的兵力,僅僅起到警戒作用。只是國民黨氣數(shù)已盡,盡管作戰(zhàn)部署正確,仍無力回天。
從這一歷史事實不難想到:明末,以騎兵為主,并無多少重裝備需要馱運的清軍,要從這些路線長驅直入華北,更是容易得多。同樣,如果吳三桂在山海關抵抗清軍,那么,清軍按照洪承疇原定的戰(zhàn)略,出其不意,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在華北大平原上,充分發(fā)揮八旗騎兵的野戰(zhàn)優(yōu)勢,疾趨北京,形勢對李自成起義軍,將會更加嚴峻。因為向陜西的退路很容易被截斷,李自成的軍隊,就會被包圍在北京。
與前三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明軍不同,李自成內(nèi)無糧草,外無各路勤王軍隊,難以固守北京城,形勢將比山海關戰(zhàn)役更嚴峻,結局可能是全軍覆沒。
由此看來,吳三桂叛投清朝,對李自成來說,其實是幸事。因此,清軍更改迂回包抄李自成的原定方略,改從山海關進攻,對李自成的作戰(zhàn),最后打成了擊潰戰(zhàn),使李自成得以保住相當?shù)谋Α?/p>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