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之外的因素正攪動著中國人的幸福觀
世界上沒有哪個詞兒比“幸福”更復雜,一方面,大家都在找它,格林兄弟講述過《三兄弟找幸福》的童話;美國《獨立宣言》提及的三項基本天賦人權,它赫然在列。另一方面,又有人懷疑它真的存在,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就曾說過:“只有傻子才是幸福的”,而知識階層總以郁郁寡歡的面目出現。
無論如何,“幸福”是一個得到廣泛承認的生活目標。連一直以理性面目示人的經濟學,也因為不談幸福感被唾棄為“不快樂的經濟學”。這本來自瑞士的《幸福與經濟學》作為一種補救措施,恰逢其時地被引進中國,或許能夠安慰在社會轉型期不時感到不幸福的中國人。

雖然吃得越來越好,穿得越來越漂亮,“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現象卻并沒有從而絕跡。溫飽之外的新因素正攪動著中國人幸福觀,醫療、住房、教育,分配差異、社會公正等話題—再引起熱議。幸福是不是一個永遠也達不到的彼岸,所以根本沒有辦法測量呢?
本書的回答是:幸福從來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感受,它對物質和經濟因素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同時也深受社會體制和機構的影響。所以幸福是可以計量的。
這本書批判了傻子更容易感到幸福的唯心主義觀點,作者在書中引述了行為心理學的試驗成果,指出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并非此消彼長。固然,聰明人對成功的期待較高,他們更容易接受到更多教育,從而提高了對收入和地位的預期。比如說,遭受失業打擊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比那些受過較少教育的人更容易產生憂慮。但在一定范圍內,個人享有的物質資源是產生幸福感最關鍵的因素,不管他(她)是個聰明人還是個敦厚者。
當然,作者并非拜物教徒,兩位作者也注意到,工作、消費、家庭與友誼、休閑和健康這五個方面在現代人的幸福感上幾乎并駕齊驅。尤其在收入達到某種水平之后,收入提高增加個人幸福感的能力越來越微不足道,相反,保證個人自由自在的機制改進,比如家庭、社區或企業內的民主機制和自治程度的提升,卻能大幅度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與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所做的形而上思考不同,本書大量引用了瑞士的調查數據,通過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得出了很多不同于尋常看法的結論。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比中年人幸福;婦女普遍比男人幸福,但最近幾十年里這種不大的差距正在逐漸消失。
此外,后工業時代的一個新變化是,健康有取代財富成為個人福祉的最重要因素的趨勢;傳統上,已婚夫婦比單身人士更幸福,但最近幾年,差距正在減小,很好地解答了婚姻制度何以遭到挑戰;本書的一個結論還可以當作反對全球化的論據,那就是生活在外國的人普遍不如生活在本國的人幸福。
(《幸福與經濟學》布倫諾·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