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抱怨:現在看病實在太貴了,小毛小病就要好幾百,生了大病沒幾千元出不了醫院。其實,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講,看病時“策略”不對,也容易加大看病成本。因此,要想達到既能看好病又能節省錢的目的,不妨改變一下就醫時的心態,變被動消費為主動消費,從容出招,科學選擇適合自己的醫院、醫生和藥品:
第一招:大病大治,小病小瞧
有一些人,身體一有不適就立即往大醫院跑,而且,每次去必找專家、主任就診,醫生不給做B超、CT之類的檢查,就覺得醫生缺乏同情心,不給開好藥、進口藥,便覺得是小瞧了自己。
一般人總有到大醫院看病“保險”的心理,其實“大病大治,小病小瞧”才是最“精明”的看病模式。醫療機構分成三級,級別越高,費用也越高,同樣的檢查治療項目,級別高的醫院收費都有一定幅度的上調,高低之差最多可達40%。
從醫療機構的職能劃分看,大醫院科研攻關能力強,主要實力在攻克疑難雜癥上;大多數的常見病、多發病在二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解決。所以讀者應據病情的大小、輕重選擇醫院,不必凡病都去擠大醫院,這樣省時又省錢
第二招:初診最好掛普通號
時下,各大醫院看病點醫生、掛專家號十分流行,但專家門診掛號費從幾元到數十元不等,遠遠高出普通門診,且一些專家號還不是每天都有,如果常見病也掛專家號,無疑是一種浪費。
掛專家號一般復診時可掛,有疑難病時可掛,初診時最好不要掛。因為初診時,無論專家還是普通醫生,都要根據病情先讓病人做相應的物理檢查、生化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才能做出初步診斷。普通門診掛號費1元起,一般不超過10元,而大醫院的專家號從10元到上百元不等,顯然,初診時掛個普通號要劃算得多。
第三招:病歷切莫常換
不少人看病不喜歡帶病歷,每次都是圖省事花幾角錢再買上一本病歷看病,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這是因為醫生可以從以往的病史和檢查資料中迅速發現診斷疾病的線索,初步判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如果沒有這些資料,病人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許多本可以免去的檢查就要從頭開始,而重新開化驗單排查疾病,既浪費金錢又浪費時間,更不利于醫生對疾病的連續觀察與分析。
所以,帶齊在以往看病時的病歷和所有檢查單,可以減少很多重復檢查,既省錢又節約時間。
第四招:多與醫生交流個人情況
看病要想省錢,應和醫生多交流。首先,要向醫生如實的反映自己的病情,避免夸大其詞,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也不能隱瞞病情,否則會貽誤病情。其次,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不能支付太多的醫療開支,不妨直接把這些想法告訴醫生,這樣醫生可以在最合理的價位上為你安排最有效的檢查和治療。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的情況說清楚,那么醫生只能從疾病的角度考慮,甚至從習慣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會過多考慮到醫療費用的多少和能否報銷的問題,自然就可能對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患有慢性病的讀者應盡量在固定的幾個醫生那里看病,熟悉的醫生對你的病情較為了解,病歷記錄也較完整,醫患感情融洽,便于比較病情變化并及時做出相應處理,同時也容易發現一些潛在病。熟悉的醫生還有一個好處,一般不會亂檢查、亂開藥,無形之中節省了費用。
第五招:不迷信“高檔”檢查
有些病人在就診時會對憑聽診器、心電圖、B超、X線片等簡單的醫療檢查做出的結論持懷疑態度,甚至主動要求做CT磁共振等高檔的醫療檢查,似乎這樣才能查得徹底、全面、放心,卻不知這花了好多冤枉錢。
實際上,醫生在診療過程上,會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根據病情合理做出是否需要各類檢查的判斷,而不是一來讓病人什么檢查都做。而且,衛生部門對各家醫院的檢查陽性率,即檢查中發現問題的占所行檢查數的比率,都有嚴格的控制,這是主管部門掌控醫院醫療質量的手段之一,也反映出醫院的診療水平。因此,大部分醫生在開出檢查單前必然會考慮必要性的,市民大可不必主動要求“提檔升級”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儀器沒備不僅有其嚴格的適應證,而且越是精密的,對人體的損傷可能越大 例如,同樣照射一次,CT的射線量就是X線透視的幾十倍。
第六招:別把貴藥當好藥
“吃藥最好吃貴藥”,這是人們在看病時的另——種普遍心理。但專家告訴我們,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物有很多種,貴藥并不等于好藥,很多價格便宜的藥療效也非常好。專家對“好藥”的定義是:一,必須療效確切;二,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小;三,相對價格低廉且便于使用:由此可見,人們在選擇藥物時,決不能把新藥、價高作為“好藥”的衡量標準。
醫院里治同一病的藥常有數十種,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入國家基礎藥物目錄的常用、首選藥,大部療效確實、安全、價格偏低;還有一類是新特藥,適用于基礎藥物不能控制的病情或不適用的患者,價格往往偏高。適用的藥未必是貴藥,用基礎藥物不靈時,再換新特藥,這樣不僅經濟,而且可減少濫用藥物造成的耐藥性。
患者不但可以在醫院取藥,還可以憑處方到藥店里照方拿藥,這也能減少藥費的支出。對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能夠按時服藥,控制病情,藥費支出便不再增多。如果是長期固定的用藥,可在藥店視保質期一次多買些,這樣能打一些折扣。
專家提醒,用藥的基本原則是“能口服的不要肌內注射,能夠肌內注射的,不要靜脈注射”。一些患者不論病情如何,進醫院就要求掛吊瓶,專家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口服藥是最符合生理,也是最自然的治療手段,而且治療過程既省時間又省錢。
(編輯 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