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沒有聽說過現代人中還有誰會因為煩惱憂愁而歸隱山林的。當然,著名歌手李娜也不在此行列,因為她沒有歸隱山林,而是皈依了佛門,且是美國的佛門。十幾年前,一首聲情并茂、充滿異域風情的《青藏高原》讓她一夜成名,她獨特的歌喉和美麗的容顏猶如青藏高原的雪蓮神奇而又朦朧,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這樣一個很有實力的歌手為何在一舉成名后卻突然遁入佛門呢?據說,李娜的朋友姜昆在去美國訪問演出期間,曾經過一番周折后到李娜所在地去看望過她,面對好友的真摯關心以及專門給她帶去的她以前的精彩劇照和有趣的生活照,李娜只用“我已經徹底忘記以前的一切了,請再也不要打擾我”拒絕了好友,并再也沒有露面。從此,李娜皈依佛門事件似乎畫上了一個句號。
幾年來,李娜的選擇一直是我心頭的一個深深的結。盡管我在讀文學作品時對陶淵明毅然決然“辭官歸隱”的選擇充滿了敬佩,因為一直以來他就有“性本愛丘山”的追求;但一想到他因此而無法實現“猛志逸四海”的志向,心頭不由又充滿遺憾。而王維的選擇卻更讓我欣賞。這是個很有個性的人物,官至尚書右丞,已經不算小了,但他已看厭了官場如戲場的那一套,無意為官,愿居輞川,用爐火純青的詩畫藝術為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而在他的詩畫中,提到最多的一個地方就是——輞川。
他寫了很多與輞川有關的詩篇,如《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積雨輞川莊作》等名作,且以《輞川集》命名的二十首詩也是其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在中國的詩歌中成就極高。后人不但欣賞他的詩,而且還根據他的詩作了許多的《輞川圖》,這些《輞川圖》至今仍流傳于世。
據說輞川在王維以后毀滅于一場偶然的大火,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所以縱使我有心卻無緣去見識輞川的“真跡”。但我特別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樣神奇的一塊山水寶地,竟然孕育出如此灑脫飄逸的山水詩人,竟能使他把詩畫藝術如此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佳境。試問,從古到今,眾多畫家詩人中臻此境界者,能有幾人歟?
于是,我的思緒常常插上想象的翅膀,到處飛揚,有時,在不經意間,就悄悄飛到了輞川那塊神奇的土地上。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密如白簾的絲絲細雨,透過銀杏綠綠的葉子,亮晶晶地落在柔柔的草地上,無聲無息的像一首難以言表的朦朧詩,又像一幅美妙絕倫的寫意畫。遠處的山,青翠得像是要化成一潭碧水。寂靜中回蕩著泉水清脆的丁冬聲,一條細如絲帶的銀白色小溪順著低洼的山溝緩緩地流淌著。在泉聲的回蕩中,我讀懂了王維的詩韻;在小溪的細流中,我品出了王維的畫魂。
盡管王維的輞川早已隨著歷史的變遷化成了一片灰燼,可他當年種下的小銀杏樹,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滄桑,現在已長成了參天巨樹,執著地挺立在那片曾經給予王維無窮創作靈感的土地上,靜靜地仰望著天空,守望著那片讓人難以割舍的土地。
“出則兼濟天下,入則獨善其身。”王維的一生似乎都做到了。他前半生為官,造福天下;五十歲后,老人累了,當安史之亂的災難波及這位勞累過度的老人時,他愈加不能堅持了,終于歸隱山林,皈依佛門。在另一片很適合生活的青山秀水中,他找到了心靈寧靜的歸宿,也找到了詩畫藝術的最佳參照物。從此,中國歷史上少了一位王右丞,卻多了一位充滿靈性的“山水詩人”。他用自然、樸實、寧靜、幽雅的筆墨在中國山水詩畫中畫上了亮麗、精彩的一筆。
明月、翠林、高山、流水……他融身其中。這里,沒有喧鬧,唯有寧靜;沒有紛爭,唯有閑適;沒有相互詆毀,唯有其樂融融。老人滿足了,老人陶醉了,他愿意醉在這片寧靜的天堂,正如將亡的蝶兒愿意醉在花兒的冷香中一樣。無怪乎蘇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畫:“品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想象中,面對著容顏依舊的青山秀水,我也不由得醉了。
【作者系河北省張家口市私立一中高三理(2)班學生】
點評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想象瑰麗多彩,景物描寫如詩如畫,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值得關注的是文章提出了一個“心靈歸宿”的問題,作者對李娜的選擇充滿了不解,對陶潛的選擇有些遺憾,對王維的選擇比較欣賞。其實,選擇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原因是在做出選擇時你已認定對目前的處境已無能為力,只有做出新的選擇,才能發現、創造一個新的自我,才能為你不屈的心靈找到一個新的歸宿。這樣的選擇才有意義。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如果選擇是給心靈尋找墓地,那還不如放棄選擇。
【指導并置評:王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