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2006年第16期“華夏銀行腹心之疾”)
華夏銀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貴刊提出的“行長該由誰任命”;二是對于地方分支機構的管理和控制難以到位。結果導致法人治理受到很大干擾。
目前,華夏銀行在建立一級法人治理體系是有認識的,主要抓了授權管理、統一的會計系統上線、引進較先進的信貸審批系統、設立大區稽核中心(專員)、推行集中營銷、醞釀設立大區信貸審批中心、業務數據大集中,等等。但選人用人不當在華夏銀行是突出問題。總行在發展網點的過程中,對多數的分支機構只能任其生長,即使明知存在先天不足,也只能做些局部的修修補補。上海、深圳兩家分行領導班子調整過多次,仍然無補于事,顯然已經形成了慣性。廣州、沈陽兩個分行,剛成立時熱熱鬧鬧,規模、利潤都很可觀。到了2004年,問題暴露,至今無法翻身(參見《財經》總第103期“華夏銀行廣州分行高增長的代價”)。如今這四家分行已成了華夏銀行的“困難戶”。
管理不到位,加劇了用人不當的不良后果。華夏銀行沒有深厚穩固的組織基礎,是從四面八方拼湊起來的,又沒有堅強統一的組織領導,通盤來看是松散的。總行與各分行間的聯系,主要靠每個季度一次業務形勢分析會。這算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匯報溝通情況、檢查部署工作的形式。總行對下面的了解,主要靠報表數據。而對下面的指導、監督,也只能是數據管理,包括指標下達和指標考核。行內通行的原則就是“用數字說話”。“用數字說話”并非沒有道理,但將其絕對化、程式化,就陷入了形而上學。數字是否真實,卻沒有人認真追究,結果或形成了數字虛假繁榮,或掩蓋真相、延遲風險的暴露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