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提升存貸款利率,顯示“王霸并用”的宏觀調控勢頭未盡
2006年8月18日,又是一個星期五。傍晚傳來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主要內容是: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7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長期利率上調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調幅度。
這是自1996年以來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利率,最近一次上調存款利率是2004年10月。
央行對加息的解釋是,目前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通過上調基準利率,可以加大投資行為的融資成本,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恰當衡量信貸風險,防止貸款盲目擴張。
市場對于加息其實早有預期,采取市場化手段作經濟宏觀調控,一直是各方呼吁所在。此次略有爭議的是時間選擇問題。
過去幾個月來,一系列緊縮政策密集出臺。4月28日,央行單邊提高貸款利率0.27個百分點;7月5日和8月15日,央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8月1日,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特急文件,要求對今年上半年總投資1億元及以上的新開工項目逐項進行全面清理;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內蒙古自治區新豐電廠項目違規作出處理,區政府主席楊晶及兩位副主席向國務院作出書面檢查,并對區政府予以通報批評,所有違規電站項目一律停止建設并進行整頓。
對于如此頻繁的“調控”,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直言,目前宏觀調控政策的步調和節奏有失從容,“該動的時候不動,現在經濟數據表現不好就全面出擊。”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此次加息前,總的宏觀調控力度已經到位,甚至可能偏重。在保持宏觀調控總力度不增加的前提下,應對目前宏觀調控手段進行結構上的調整,既然此次央行再度加息,可以考慮放松行政調控。
BP公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汪濤則分析,加息0.27個百分點本身影響不大,重要的是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意味著緊縮政策要全盤一起動。荷蘭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范卓云也稱,這說明中央在采取更強勁的緊縮措施上達成了共識。她預料,除了貨幣政策之后,行政干預措施也還會繼續。高盛中國經濟學家梁紅預測,未來央行會進一步收緊流動性,在年底之前會再次加息,并且通過加大每日交易波幅的方式提升人民幣爬行升值速度。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則認為,盡管今年兩次提高貸款利率,但貸款利率上漲的幅度遠遠小于PPI(生產價格指數)的漲幅,而且加息后實際利率和年初比仍較低。此次加息對實體經濟沒有實質性的負面影響,不加息,經濟可能會更加過熱。
高善文認為提高利率和匯率改革的大方向相悖,應該調整的是匯率而不是利率,因為提高利率后人民幣升值壓力必然加大。他估算,加息0.27個百分點,相當于人民幣升值3%,減少投資約五個百分點;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將人民幣升值3%,既可以降低市場流動性,也可以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一舉兩得。
中信證券研究部主管徐剛相信,本次加息進一步提升了資金價格,將會與煤電聯動、油價改革等其他的資源價格改革相配合,表明了日后宏觀調控的趨勢。
他認為,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沖動,原因在于要素價格(包括資金、土地、自然資源)過低,在要素價格扭曲的情況下,即使投資過熱和產能過剩,企業依然能夠維持一定的利潤,固定資產投資屢壓不下。因此,今后的調控,無論采取貨幣手段還是行政手段,核心的調控基點不單是固定資產投資,而是將會越來越傾向于要素價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