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隨著民族工業的不斷崛起,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民族品牌、民族企業破土而出,有的甚至已經根深葉茂。為此,我們專門辟出一隅,報道他們的成長歷程,報道他們經營的故事。
可能很多企業在創業之初,都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或美好的愿景!但是不是能實現,是不是能立足一個點生發開去,卻是很多企業面對的巨大考驗!特別是如果這個立足點是并不起眼的小商品,那要形成大市場、成就一個大企業,似乎難度更大!浪莎就是這樣的企業,憑借小商品一一襪子,十年間成長為“中國襪王”。2006年,浪莎將斥資兩億元,高調進軍中國內衣市場,并計劃用3年時間再造一個“中國內衣大王”。
翁榮弟,浪莎集團的老總,義烏人,高高的個子,身材偏瘦,是個既聰慧又有大家風范同時不失熱情與激情的企業家。他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回顧了浪莎的十年風雨路。
浪莎的誕生
1980年的義烏,“販賣”是人們的主要職業,翁榮弟兄弟三人也投入到這古老而傳統的“販賣行業”。他們走南闖北,秉承著義烏人吃苦耐勞的精神,為的就是改變貧苦的生活舊貌。
1986年,經常往返干新疆與義鳥之間的他們得知人工飾品十分暢銷,于是趕回義烏說服親戚借到了幾萬元貨款。時至年末,列車擁擠,兄弟幾個費了很大的勁兒擠上車,苦苦捱了四天四夜,奸不容易將貨拉到了烏魯木齊市場,結果發現市面上早己充斥著各種人工飾品,價格大跌。無奈的兄弟三人只好揮淚賤賣,總計虧了1萬多元。
這并沒有挫傷兄弟三人改變貧苦生活面貌的決心,他們開始到廣州跑襪子。終于在90年代初,他們取得了一個廣東品稗襪子的總代理權,開始了原始積累過程,兄弟三人用了5年時間建立了自己的全國性批發網絡。
做了幾年的襪子生意,兄弟幾人忽然發現:在國內,西裝、女裝、襯衫、褲子、領帶等都有了名牌,就襪子沒有,而襪子又是一種易耗晶,市場需求量相當大,于是打定主意開一家襪廠。義烏浪莎針織有限公司就這樣于1995年10月在義烏經濟開發區誕生了。兄弟三人立志要做中國最奸的襪子,并從意大利引進了1000多臺當時世界上最奸的機器,讓浪莎開門就走高端線路。果然,競爭對手很快就被他們拋在了身后。隨后依托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當地生產當地銷。政府也給了他們很多優惠條件,無論是參加展覽會還是招聘會,政府都會為他們支付一半的層位費。此外在一年內,開發區除了衛生費,什么費用都不收。天時、地利、人和使得浪莎的成長與積累速度特別快,迅速壯大成為今天的“襪業帝國”。
成長中的奧秘
浪莎的成長離不開翁榮弟兄弟三人的遠見卓識,更離不開所有員工的共同努力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此外,還有一個奧秘就是視產品的品質如生命。
浪莎的老員工都不會忘記1996年底翁榮金的那一把火。正是這一把火燒出了浪莎嚴把質量關的“鐵規矩”。翁榮金是翁榮弟的大哥,平時是個文質彬彬、說話和氣的人。可在1996年底,正值銷售旺季的節骨眼上,幾十萬雙絲襪被發現跑了線筋。這點小問題在別的廠可能算不了什么,但翁榮金知道后,立即下令將所有產品扣下。他召集起全廠職工,親手點著了火把,將1萬多雙襪子付之一炬。余下的襪子,全部作為次品處理,廠里損失了近70萬元。從此,浪莎人自覺地遵守著決不讓一雙不合格的襪子運出大門的規矩。
奸質量帶來了奸信譽。如今,許多客商來“浪莎”提貨,連開箱驗收都省了。
浪莎應該說是第一個成立襪子模特表演隊的企業,他們在創業伊始就請來名設計師設計了“浪莎”商標,又全面導入CIS,設備投入高達1.2億元,全部采用進口設備;此外,他們還從全國各地聘請了百余名設計、管理、營銷方面的高級人才。品牌、名稱、產品“三位一體”的形象宣傳戰略,讓翁榮弟實現了他最初的夢想,不到3年時間,“浪莎”就登上了“中國襪業大王”的寶座。
在榮譽與光環面前,翁榮弟沒有迷失方向。他依然清醒地認識到要讓產品多元化,公司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古人云: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城,不謀長遠不足以謀一時。目無全局觀念的將軍,即使爭得一城一池,最終難免全軍覆沒;目無全局觀念的棋手,縱然圍得一子一目,最終難免滿盤皆輸;目無全局的領導,雖然獲得短期利益,最終難免丟失長遠。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支撐現代企業,只有運用現代化的管理進行國際化的經營運作,才能使企業持久發展。
2006年浪莎董事會提出要在未來的3-5年時間實現銷售100億元的目標,翁榮弟也帶著自己的遠大理想,立志要讓“浪莎”屹立于世界襪業之巔,扛起中國民族工業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