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廠家直接進貨
2002年的一天,吳德隆在報紙的夾縫中看到一則廣告:深圳一家企業提供最新的空調清洗專業設備和原料,只需將清洗液噴灑在空調的葉板上,數分鐘后,所有的污垢都會冒出來,保養人員只要將污垢擦掉即可。這種清洗方式不僅可以免拆空調,還可將空調內部無法清除的污垢清除干凈,有意者只花3600元,就可學到這門技術。
本來就做空調清洗業務的吳德隆,趕緊訂了機票,直飛深圳,他付了“學費”,對方一演示,吳德隆馬上明白其中的原理。由于不知原料用了什么配方,吳德隆只得下了原料的訂單。
回到上海,吳德隆馬上對客戶推廣這項新服務,因為市場獨此一家,價格由自己定,90元保養一次,生意好得很。
由于原料控制在深圳這家貿易公司手中,讓吳德隆心里不踏實。只要在原料的包裝上找到生產廠家的信息,他就可以直接進貨,進一步降低成本。對方顯然也知道“信息”與利潤的關系,每次發貨,總是將包裝袋上的標識撕得干干凈凈。百密總有一疏,吳德隆從對方一次沒有弄“干凈”的包裝上,發現了生產廠家的電話。
一個電話打過去,吳德隆清洗空調的成本降低30%,三年多來,憑借這個機會,吳德隆做了四十多萬元的營業額。
“洋打工”的門面效應
傅敏強的日式餐館“清子居酒屋”,緊鄰淮海路。開店前,朋友勸他,不了解日本餐飲的風俗特色,盲目做,風險很大。
傅敏強想用“拷貝”的辦法,再造一個逼真的日式餐館:邊上就有幾家專門面向日本客人的賓館,請里面的大師傅點撥一番,近水樓臺,自己也學幾句日文,了解一點日本餐飲文化知識,不至于太“離譜”……
“拷貝”雖然認真,做起來還是有些走樣,很多客人認同了“清子居酒屋”的菜點,覺得這里缺點什么。傅敏強心知肚明,缺的是一種文化氛圍,雖然環境布置得像那么回事,但是,自己和店員招呼客人的方式仍然欠點火候。
如果招幾個了解日本文化的員工,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
招聘啟事貼到門口,引來一個日本女孩。人家在上海留學,想利用學余時間打工。有日籍員工為自己打工,“效果”肯定好,但是,費用開銷也高,傅敏強權衡一下,“我開出每小時40元的工資,每天只讓她做3小時,即晚上6時到9時,這個時段,我的生意最忙。”他既充分利用了日籍員工的“廣告效應”,又控制了經營成本,從那時起,傅敏強的生意就沒清淡過。
小玩具賺高科技的錢
這些年,馬光其做的多是進口設備的業務,就是為訂購產品的單位提供一系列售后調試服務,直到產品完全適用。他原來就是做電焊專業的,加上后援團的鼎力相助,做這樣的業務并不吃力,無意間,讓他覓得一個額外的生財機會。
馬光其想,做產品的免費調試,原本是一項售后服務,如果將其作為業務,是不是多了一個賺錢的通道?
沒過多久,有一家企業找上門來。原來,這家企業進口了一臺電焊設備,使用時,員工發現電焊切割頭的“準星”有些偏移,單靠人工調整,時間一長,難免有失手的時候。
活兒有點難纏,馬光其查設備應用軟件、電子裝置,都沒有什么缺陷,關鍵還是工人找不到一個參照點。馬光其請來高級工程師,讓他們在“點”上動腦筋。
到底還是“專業人士”,沒費多大勁,就有了解決辦法:在電焊頭上加一個激光頭,使用時,激光線打射在材料上,操作工只要順著線切割,哪里還有“越軌”的可能?
“接在電焊頭上的激光頭究竟是什么東西?就是從小朋友玩的激光棒上拆下來的,幾元錢一個。”馬光其笑著說。
(韓夢薦自《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