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食好靚
浦東陸家嘴的正大廣場不但是購物、休閑的場所,也是一個美食的好去處。許多樓層都不只一家餐廳,有的還店連店地排列在一起。這不,六樓最好的一塊地方,接連排著“日醉”、“金象苑”、“大江南北”三家特色各異的旺鋪,分別做日本料理、泰國菜和港式海鮮粵菜。“日醉”和“金象苑”都吃過,“大江南北”卻是第一次來,于是乎,呼朋邀友,來嘗一嘗正宗的港菜。而我們所坐的餐位,正是靠窗可以眺望黃浦江的最佳位置。浦江西岸大好風光盡收眼底。
“南燒北烤”,前菜點的均是粵菜的“燒”,“銷魂處女豬”,聽菜名嚇一跳,其實是非常好吃的“燒乳豬”,只是“片皮”,蘸甜、酸調料,十分有味。“安門片鴨”,即燒鴨。不過,這里的吃法有點“南北交融”,即是連皮帶肉,蘸醬、加蔥。照北京烤鴨吃法,還要夾餅,但這“安門”,據說就是“俺們”的音變,厚厚的“餅”可以掰來吃。咬一口燒鴨,就一口餅,真的很好吃。“腩仔肉”,實際上是燒肉,皮焦脆,肉香鮮好吃。“潮式凍花蟹”,肥而靚的花蟹烹熟了凍起來吃,真有“冷美人”之感。
熱菜并不含糊。“月影照紗窗”,即是竹蓀釀(瓤)翅。竹蓀和魚翅均是淡雅的,用濃湯來燉,濃淡相宜,十分爽口。“馬尾牛柳”,雖說“風馬牛不相及”,味道卻是相當好。“鮑羅萬有”,一個小小的“瓦罐”里有原只鮑魚、海參、鵝掌翼,典型的港菜,不但名字吉祥,食材也是富貴,味道自然是不錯。反正是“強強聯合”,不管挾到什么,都是好東東。“油浸海王斑”,以“油浸”方法慢慢“浸”熟,正是粵菜的精髓所在。輪到點心了(實際上菜是交叉著上,使你目不暇接,舌底生花。“五谷豐登”,都是雜糧做成,形似寶壺,也是雜糧。糧食秋收了,人體秋天也是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規律。“蝦餃皇”,這是粵點名牌、王牌,不是說它大(像皇帝那個龐然大物),而是夠Q,夠味。“流金歲月”,據說有點甜,我不敢問津,一口咬下去,蟹黃流出來,金燦燦的,不是“流金歲月”嗎?“蘿卜絲酥餅”,酥皮完全到位,但卻有點糯軟,不知有甚秘密武器。“嬌嫩蛋撻皇”,奶香、蛋香使人陶醉其中,而且“嬌嫩”得很,大廚還在一旁笑看,好像當年石達開對聯那樣問:“看老夫手段如何?”
手段當然十二分的好,在金秋的晚上,看著浦江兩岸閃爍的燈光,吃著迷人的美食,這滋味,怎一個“美”字了得!
蟹宴亦有精選、創作
“九雌十雄”時節,對“性命”(李漁如是稱道大閘蟹)肯定不肯放過。以我的美食經驗,當然吃過N個正宗的陽澄、太湖蟹,也赴過不少次蟹宴。不過近日由美國記者林留清怡小姐在外灘三號黃浦會宴請的“創作精選”蟹宴,并由梁子庚先生親自掌勺,則給了我未曾體驗過的味覺享受。
菜是由梁大佬(也是梁老板噢)訂好,打出,如今靜靜躺在我的餐桌上。精致頭盤有兩樣,“老甜醋浸醉蟹”令我贊嘆,為什么香港人,又長期在東南亞從藝的大廚對大閘蟹演繹得這么到位。這是我吃過最好的醉蟹,香、鮮(到骨髓)和酒味都無與倫比,還有“泡椒時蔬沙冰”相配,成為暖秋中的好享受。另一樣“清炒蟹粉”放在姜汁燉蛋白上,一進口美得說不出話來。
廚師主菜有四樣:“大閘蟹黃魚翅釀(瓤)玉環”,就是蟹黃魚翅,還有冬瓜做的“玉環”包在外面,分量不大,但真是夠了,因為這是至味、真味。同時配“鴛鴦蟹粉餛飩湯”。蟹粉是包在餛飩中,湯是高湯(清口得很)。為什么叫鴛鴦,兩只餛飩,一只是湯下的,一只是油煎的(廣東人叫“錦鹵云吞”)。
“翡翠蟹粉黃魚卷”,那是黃魚脯卷了蟹粉烹成,再以綠葉菜作為翡翠。
“蟹肉干絲白菜墩”,白菜墩里不再“瓤”什么,只是為蟹肉干絲作配角,使之食后更爽。
“蟹粉香酥一口面”,老醋生煎包——這款點心太怪。一口面是指一口即可吃掉,香酥指油炒過,當然由蟹粉做調味。老醋生煎包“站”在面上,吃前大廚示意我先破生煎包,一破不要去吸,因為里面“濺”出來的是老醋,于是下面的面就太好吃。你說絕不絕?
甜品我本來不能吃,但橫下一條心,多吞5粒藥,再多喝兩杯冰水,隨后嘗湯圓(有冰糖,顧不得了),好像是豆沙餡的。“姜汁焦糖燉鮮奶”,是當“姜糖水”喝了。
噢,忘了,我比林留小姐多吃了一只大閘蟹,其味美不必贅述,不過不用蘸姜醋,肉是鮮甜的,用菊花茶水反復洗幾次手還是有腥味。食畢,稍喝點姜醋(祛寒)。出門前,服務生遞過一支棒頭糖,用姜糖做的,林留那一支也給了我,說:“你不能吃,給你孫女吃吧!”可惜孫女咪咪(小名)只有4個月大,吞不下去,回家給她舔了幾下,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嘴是咂了又咂。
品嘗中國第一菜系
來自河北保定的任小姐,年紀輕輕,已經是一個電視節目的制片人,那實際上就是一個小老板,因為“制播分離”嘛。我常跟她開玩笑,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說完又給她辯解說:京油子沒得說,舊時北京真有一批“油子”。衛嘴子,并非說天津衛的人喜歡賣嘴,而是說,天津人多美食家,那嘴會吃,懂吃,能吃出道道來。而保定人,實際上是“勾腿子”,就是會摔跤,運動健將。
笑話說完了,任小姐帶我到浦東南路浦東大道口,金穗大廈的6樓一家魯菜館“老山東”去,說讓我鑒定一下,這魯菜正宗不正宗。
服務生告訴我,從老板到大廚,甚至服務生,全部來自濟南。老板做股票挖了第一桶金,而后做生意,如今開飯館,為的是把魯菜和山東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這就令我肅然起敬了。上海有十八幫菜,還就是沒有魯菜,而魯菜(發源于黃河邊)還是八大菜系之首。上海沒有魯菜,這是說不過去的。想了這么多,服務生端上小碟,里面全是迷你型的“煎餅卷大蔥”。還有一小碗粥,由五種雜糧磨成粉后燉成。然后上了老醋蜇頭、蘿卜皮、拉皮、蹄凍等涼菜。這海蜇頭一定要吃三礬(腌了三次)的,有些地方腌二礬的吃了會中毒。老醋蜇頭很脆,有一些蒜泥,味道很山東。蘿卜皮是把昔日的廢物拿來做菜,牙不好的慎吃。不過,我這“準無齒之徒”尚可對付。拉皮,以前以為是東北人的專利,今天才知是山東人闖關東時帶去的。
熱菜“九轉大腸”大約可算“天下第一菜”,工夫很了得。油炸了蒸,蒸了再煮,即用小火慢慢收干汁水。此大腸就跟煉九轉金丹般,其舌感和齒感均復雜。“德州扒雞”同樣有工夫,童子雞(500克左右)宰殺洗凈拉油后上糖色(用糖炒出來,可食用),下鍋扒煨、燜煮,故曰“扒雞”,其肉酥爛脫骨,連骨頭也可吃。還有“干燒鯧魚”、“鍋豆腐”,都是極正宗的魯菜。最后還有主食:餃子、韭菜合子、大包子(每人吃半個就夠了),還有好吃的炸醬面、打鹵面。聽說拉面并非蘭州人發明的,而是膠東半島古人,在元朝十家用一把菜刀時,急中生智發明的,雙手拉出來,成就一種美味。
魯菜如此工夫深,味道濃淡相宜,文化背景厚重,作為四大、八大菜系之一當之無愧。實際上,它還是四大、八大菜系之首。因為,中國飲食文化一大特點是“遇水而興”。魯菜發源、壯大于黃河之濱,炎黃子孫的母親河——黃河滋潤著魯菜,無論是原、輔料及調料,還是獨特的烹飪方法。如上面說到的幾道魯菜的招牌菜九轉大腸、干燒鯧魚、德州扒雞,還有蔥燒海參……這么多佳肴,用不同的燒法,這技藝之爐火純青,非一日之功。人云“廚子的湯,戲子的腔”,魯菜的高湯有清湯、奶湯之分,“吊湯”技術之精湛,可見一斑。
魯菜還是明、清兩朝皇帝御廚的搖籃。眾多御廚還是山東福山人,故而又有“福山幫”之稱,濟南的“歷下幫”反倒要敬其三分。不少人誤以為魯菜只有大蒜和煎餅卷大蔥。其實魯菜豐富、發達得不得了。上海本幫菜的蝦子大烏參,怎能同魯菜的蔥燒海參相比?山東的海參用的是遼參(刺參),個頭不大,品味最高。黃海里的海腸,炒吃極鮮,還可焙干、研末,裝在口袋(如煙袋般大小)里,御廚帶在身上,心里很踏實,稱之為“法寶袋”,因為那是當年的“天然調味劑”。皇帝老兒吃飯偶感不開心,海腸粉灑點下去,會有“多云轉晴”之奇效。
魯菜常用的海鮮原料還有加吉魚、牙鲆魚、明蝦、紫鮑等,來一席海鮮席,決不會次于南海之海鮮。魯菜甚至影響了東北菜,以及跨海之后的通古斯、朝鮮、日本菜,還有白令海峽、西伯利亞等地的飲食。“禮失求諸野”這“野”是夠遠、夠大的了。想到這里,趁滿口鮮香,趕緊對任小姐說:“謝謝你讓我見識了目前上海唯一的由山東人開的正宗魯菜館。”
小天府有味道
舍下在虹口區,好像沒有什么像樣的館子,請客情愿打的走得遠遠的,找一個體面的場所,美美地搓一頓。但我還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好漢不論出身,只要菜好吃,就是首選,畢竟還是“適口者珍”嘛!
正在無限暇想,短信來了(80歲學吹打,我剛學會手寫發短信,一個月發掉幾十元,呵呵),是一位小朋友,忘年交,約我中午到四川北路長春路口,名叫“小天府”的川菜館吃飯。他聽說我在勞動報搞了一個“食庫門”版,也來報個信。其實這地方我車來車去常看見,就是沒下來吃過,這次好了,可以去嘗嘗。
小天府門面不大,店堂還不小,坐滿了客,也很熱鬧。點菜時,我說有3個涼菜,可各來1/3,拼個盆。那是蒜泥白肉、口水雞、夫妻肺片。一嘗,味道都較正,白肉更好,肉薄、軟、鮮、蒜泥也適量。又點了3個冷菜:爽口螺片、貢菜腰花和蔥香鴨掌。螺片很嫩,加上甜甜酸酸的調料,感覺特好。腰片很脆,貢菜也很脆,但脆的感覺不一樣,一個爽腔(貢菜),一個嫩脆(腰花)。蔥香鴨掌,不用芥末而用蔥油,味道相當不錯。
吃到這個份上,食欲都被調動起來,熱菜也接連上桌。“冷鍋魚”,聽名字以為是從冰箱里拿出來,實際上是熱菜。新鮮活魚片成魚片,在秘制的紅湯(不太辣)重烹熟后上桌,有點“沸騰魚”的樣子,味道不盡相同。“天府兔頭”,五香、麻辣都有,感到“西風東漸”了。三年半前在央視做“滿漢全席”全國電視大賽的評委,曾同身旁的美女主持王小丫調侃。因為她是川妹子,我問“小丫,聽說成都美眉有的一晚要吃20個麻辣兔頭。”小丫笑答:“何止成都美眉,北京美眉也喜歡呀!”今天,我們可以毫不示弱地說,其實,上海美眉同樣喜歡麻辣兔頭。戴了手套啃啃,味道很復雜,很豐富。包括一口咬到腦子也很好吃。這時,小朋友點的“御膳飄香”上桌,那是用牛鞭、老鴨、牛肚菌以及日本豆腐做成的。這是小青年必補的,老頭子不需要。小朋友說,前輩也要補呀。一面說一面舀了一小碗遞過來。吃一口,喲,很不錯,牛鞭剞花刀,一點異味沒有,齒感也很脆,豆腐軟軟嫩嫩,齒感也好。這時,點心上來。擔擔面是我點的,喝一口湯,味道正。小朋友點了“美點拼盤”,有核桃(實際是巧克力)、玉米(南瓜茸做成)、還有三色凍(類似喱凍)。最后韭菜鍋貼有點像蔥油餅,不過是韭菜代蔥。
川菜是辣的?非也!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也是正道。小天府果然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