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縉云麻鴨 縉云麻鴨是我國著名的高產蛋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繁衍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在浙江省縉云新建一帶就有麻鴨的規模化飼養和孵化。因其全身羽毛似麻雀,故稱縉云麻鴨。以成熟早、產蛋多、耗料省、抗病力強、適應性廣而著稱。縉云麻鴨現已推廣至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年飼養量達1500萬羽以上。1997年7月1日,縉云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特產經濟辦公室授予“中國麻鴨之鄉”。
縉云麻鴨體軀小而狹長,蛇頭大眼,嘴長而頸細,前身小,后軀大,臀部豐滿下垂,行走時體軀向前促展,與地面呈45°角,體型結構勻稱,緊湊結實,具有典型的蛋用型體型。按羽毛顏色不同分為兩個系。Ⅰ系(褐色麻鴨)毛片較厚,耐寒性較強,適宜在北方地區飼養,開戶日齡在100天左右;Ⅱ系(灰色麻鴨)適宜在南方地區飼養,開產日齡在90天左右。縉云麻鴨在圈養條件下,飼喂全價配合飼料,大群飼養,90~100日齡開戶,120~140日齡產蛋率達到50%,產蛋高峰期(產蛋率達到85%以上)可保持8~10個月,500日齡產蛋量310~330個,總蛋重20.0公斤,平均蛋重62.5克,蛋料比1:2.8~3.0。(浙江省縉云縣綠生園農牧開發有,限公司 馬利飛 郵編:321400)
2.文登鴨 文登鴨主產于山東省文登市的澤頭、小觀等沿海鄉(鎮)有100余年的歷史,現主要分布在文登、乳山、榮成、威海環翠區等市(區),數量約1萬只。由于文登市沿海鄉(鎮)海灘多,海產品豐富,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村民養鴨甚多。經長期選擇產蛋多的黑羽白嗉鴨,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黑色鴨。1958年《山東師范學院學報》曾載文報道了文登縣有產蛋很多的黑羽白嗉鴨,1993年文登縣農牧局畜牧資源調查時全面發掘了這一地方鴨種,1987年煙臺市確定文登鴨為一優良的地方鴨種。
文登鴨體形較小,成年公鴨體重1900克、母鴨1580克。有文登黑鴨和文登白鴨兩種類型。前者數量大,是文登鴨的主體;后者為數不多,是從前者分離出來經選擇培育成的。文登黑鴨羽毛黑色,有“白嗉”(頸中下部至前胸為白色)為共同特征。多數鴨外側主翼為白色(即白翅尖),全身羽毛緊貼體軀。公鴨頭頸羽為黑綠色,體格健壯。母鴨體形輕巧、勻稱,具有蛋用鴨體形。
文登鴨性成熟較早,公鴨120天開始有性行為,母鴨早者117天開產,平均開產日齡為140~150天。產蛋量較高,年平均產蛋量為210枚,蛋重80.1克,優秀個體年產蛋量達282個。蛋形指數1.330,料蛋比2.88:1。增重速度一般,49日齡時公鴨體重810~1006克,母鴨920~925克。屠宰率:半凈膛公鴨77.02%,母鴨72.85%;全凈膛公鴨71.82%,母鴨66%。種蛋受精率91%~98%,孵化率74%~90%,育成率92%~98%。
文登鴨外形特征明顯,為黑羽白嗉,產蛋性能良好,產蛋量在國內地方鴨中處于領先水平。遺傳性能也比較穩定,屬國內優秀的地方鴨種。白羽鴨是一個新類型,屬難得的鴨育種素材,應進一步選育,大力推廣,增加數量。部分文登鴨與康貝爾鴨雜交,可利用其雜種優勢,如產蛋多、蛋大、產綠皮蛋,充分發揮增產效益(彩圖參見91頁圖11)。(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 董以雷 郵編:25030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