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性、法人人格性、營利性幾乎是所有公司法原理公認的公司的三大屬性。公司的社團性等傳統公司理論已在人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而一人公司的出現對這些傳統的公司理論形成了挑戰,如何重新分析和判斷這些理論的價值功能?如何整合這些理論的具體內涵?以及如何突破這些理論的傳統束縛?是關系到證明對一人公司的承認,不僅僅是法律出于適應經濟實現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人公司的存在具有法理上的合理性,完全可以納入公司法的調整范疇,而不是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一人公司是公司法中的異類。現針對公司制度的三大傳統理論(即傳統公司的社團性理論、公司的法人性理論和有限責任理論)進行辯駁地分析。
一、一人公司是對傳統公司社團性理論的正當性背離
在一人公司的理論中,有關一人公司是否違背公司社團性始終是理論界無法回避而又深受困擾的問題。
而一人公司只有一名股東,缺乏以復數股東為基礎的社團性。如何解決一人公司與社團性的沖突成為一人公司合法化的最大障礙。為解決這一難題,理論界提出了兩種學說,試圖將其本質表述為社團法人:一是潛在社團說,該說認為一人公司的全部出資或股份雖集中于一人股東之手,但在公司設立后存續過程中,由于資本的流動、股份的轉讓,仍存在變為復數股東的可能性;二是股份社團說,該說指出股份公司的信用基礎是股東出資形成的公司資本,強調股份資本實際上是股東資格的物化,所謂股東復數,即股份復數之意。因此,可將股份公司視為建立在物化的股東資格基礎上,只有股份為復數即可維持公司社團性,而不必拘泥于股東人數非復數不可。換言之,只要發行的股份為復數,公司即不失社團性的特征。
這兩種觀點都是在公司的社團性框架內,希翼通過證明一人公司具有社團性而承認其法律人格的合理性。然而,“潛在社團說”的判斷是缺乏基礎的,因為潛在的復數無法代替實在的復數,而且對于一些一人股東出資或股份并非分散化的一人公司,成為社團的潛在性是不存在的。而“股份社團說”將股份的復數等同于股東的復數,是對公司社團性的曲解。這兩種觀點都難以達到預期的證明效果。
與此相反,也有學者否認一人公司的社團性,主要有:一是公司財產說,指一人公司的實體是公司的財產,而不是社團;二是特別財產說,指一人公司與其作為公司形態,不如作為責任形態,一人公司的財產作為法定限制的財產,該種公司企業是有限責任的個人企業;三是股份公司財團說,指通常的股份公司是社團法人,而一人公司是由特別財產構成,從財產方面著重考慮和探究,應視為財團;四是有計劃的永續的一人公司否定說,指有計劃的、永續的一人公司欠缺社團性存在的理由。
以上四種否定論的觀點,均否定了一人公司是社團,這無疑是正確的結論。但它們大都僅著眼于一人公司財產的特別性,沒有對一人公司不是社團性法人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但它的確使得傳統公司制度的社團性根基被大大動搖。這樣,也就迫使人們不得不脫離社團法人的思路,對公司的本質作重新的思考即社團性是公司的本質特征嗎?
應該說,傳統法人制度和公司法理論強調公司的社團性,及公司的聯合性或股東的多元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合理的,因為該理論學說是對同時期社會經濟生活和公司制度產生、發展歷程較為客觀的反映和解釋。但是,時至今日,傳統公司理論學說所依托的社會經濟生活條件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味強調公司法人的社團性,無視一人公司這樣的新類型公司形態的大量存在的事實,予以否定或已例外現象來解釋一人公司的存在,已顯牽強附會。正如科學哲學的奠基人庫恩認為:隨著實踐的發展,將會出現日益增多的為范式難以解釋的“例外”現象,這些例外現象發展到足以動搖人們對范式的信心程度,就會發生危機,科學革命也就開始了。一人公司的出現宣告了傳統公司法人人格理論以“團體性”為核心的范式體系的危機,亦預示公司理論面臨變革了。事實也是如此,一人公司的出現已經對傳統公司法人人格理論產生強烈的沖擊,引發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學者對公司法人本質的重新思考。
二、一人公司并未危及公司法人性的本質特征
公司的法人性是指公司可以其獨立人格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它表明,公司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經營活動,實施法律行為,并能夠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公司的法人性是以公司組織的統一性和規范性為表征的。傳統的公司組織機構是以公司股東多元化為基礎而設立的,其基本結構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并立的體系。這一結構系統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在奉行資本平等、同股同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權力明晰、相互制衡原則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股東會是公司的決策機構,董事會是公司的執行機構,而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關。公司通過股東會依法定程序,將分散的個別的股東意志綜合提升為公司意志,通過董事會及經理層將公司的意志賦予實施,而監事會則通過其監督機制對董事會及經理的業務執行權力進行監督。無疑,這是一種科學而高效的組織機構形式。然而這種組織機構形式仍舊以公司成員的復數為基礎,要以股東與公司在財產上、運營上完全分離為前提。所以,當一人公司也可以獨立地擁有法人人格時,就使得傳統公司法人性理論受到極大的沖擊。其股東一元化的狀況,完全背離了公司成員為復數的基礎,使得傳統公司法關于內部組織機構的規定難以實施。股東會的召集程序,各項議事的資本多數決定規則等都將因為股東人數的單一而失去實際意義,公司的意志也不再是多數人的共同意志,而是單一股東的意思表示。此時,一人股東可以直接控制公司,難保其不會以不當的方法或為不當的目的而將公司財產移轉于自己或他人,削弱公司的擔保財產,從而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危害社會交易安全。
誠然,一人公司因為公司股東的一元化,使得其在組織機構上與傳統的公司組織機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一在于一人公司治理結構側重于制約股權和法人所有權,股東與董事的關系;其二在于一人公司比傳統公司的治理結構更注重調整公司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現卻并未否認公司的法人性的本質特征,股東人數的多少則不會從根本上否定公司的法人性。因為公司的人格基礎并不是建立在公司的社團性之上的,甚至它并不是以公司的社團性為前提的。公司人格存在的前提首先在于兩權分離,即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股東必須將出資財產如實地交與公司,使這部分出資真正脫離股東的控制,交由公司去支配、運營。其次公司人格存在的基礎在于公司自身的財產性。公司有獨立的資產是公司人格的物質保障。最后,公司人格存在的基礎還在于其有獨立的系統的管理機構,可以形成公司獨立的意思表示。由此可見,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公司,是因為它具有獨立的人格,而這種獨立的人格與公司的社團性無關。也就是說,只要公司能夠維持其自身的獨立人格,無論股東人數是一人或者數人都不影響其成為公司。況且,現代立法技術的完備使得一人公司完全可以把單個投資者的個人人格同公司這種法律上擬制的人格分開。因此一人公司的出現并未危及公司的法人性本質特征。
再者,即便如某些學者所言:公司具有社團性才能在復數股東之間形成內部制衡機制,一人公司的出現,使得傳統公司法人組織機構(即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規定在一人公司中難以適用。殊不知,建立在復數股東基礎之上的公司內部制衡機制,在實際的運行中已發生了變異。早些的公司立法者為公司設計的結構和體制,是圍繞著股東大會這個權力中心而展開的。但在公司的實際運行中,許多法律規定之“應然”情形不同程度的流于形式:股東人數較少的公司,股東作為董事直接進行的經營管理使法定的股東會變得無甚意義,而對于股東人數成千上萬的大公司,嚴格意義上的股東大會的舉行則近乎不可能,況且絕大多數小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狀況的干預力所難及,股東大會流于形式,淪為大股東操縱公司的合法工具。公司實踐中內部權力從“股東會中心主義”向“董事會中心主義”轉移和集中,又從“董事會中心主義”向“經理中心主義”的再次轉移和集中,削弱了傳統公司法上社團的意義,使得公司的社團性趨于淡化,這種普遍存在的公司實踐,使得多數股東組成的公司和由一個股東組成的公司在管理機制上的差異日趨衰減。一人公司的管理機制與現代公司實際運行中的管理機制具有相當的相似之處,是故一人公司的管理機制不應其不具有社團性特征而成為阻礙其獲得法人人格的因素。
三、一人公司對傳統公司有限責任制度的沖擊
一人公司的廣泛興起,實際上皆緣于一人股東對有限責任原則的追求。一人投資者希望利用公司形式來承擔有限責任,從而將自己的投資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以避免因無限責任而導致一次經營失敗就可能傾家蕩產的結局。但是在一人公司中,公司的經營者常常是公司股東本人,很難保證公司財產和股東個人財產完全分離,公司人格與股東人格的辨別也較為困難,從而破壞了傳統公司法人制度中的分離原則。在這種情形下,公司債權人很難確信公司不是股東的“另一個自我”。事實上,在一人公司中,的確存在分離原則無法真實貫徹實施而濫用有限責任的情況。例如:一人股東可隨時將公司之流通資產貸與自己或挪作自用;一人股東可能有計劃地侵占公司財產;有可能欺詐債權人,回避契約義務等等。
總之,一人股東可能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將公司財產流失于公司之外,使公司空殼運轉,而自己卻躲在有限責任制度的庇護之下,從而使公司債權人或社會公眾承擔極不公平的風險。這一切都使有限責任制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