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戰略是指我國產品、服務、技術、資本和自然人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和國際化經營的發展方針?!白叱鋈ァ眱热莺茇S富,有貨物出口、服務出口、技術出口、對外投資、對外信貸、對外援助和人員外移等,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國內企業開展跨國投資和國際化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要舉措,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投資與國際化經營已勢在必行。然而,民營企業“走出去”卻面臨資金不足和融資困難的瓶頸制約。如何加大促進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無疑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進程中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一、民營企業應該并且能夠成為“走出去”的主體
1、實施“走出去”戰略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必然要求。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全面推進,實施“走出去”戰略標志著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市場國內化的深刻轉變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已成為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全面發展的根本之道。民營企業“走出去”,增加產品出口和擴大海外投資,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競爭是大勢所趨,這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民營企業寄予厚望的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2、民營企業具備“走出去”的獨特優勢。在“走出去”的實踐中,民營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獨特優勢:一是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機制靈活,在投資決策、工資分配、營銷方式等方面有較多的自主權,因此,規避市場風險的靈活程度較高,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二是民營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對市場反映敏感,善于捕捉市場信息和把握機會,尤其是對國際市場上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需求的出口商品,民營企業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和明顯優勢;三是民營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生產資料的使用、歷史包袱等方面優于國有企業,具有相對的成本優勢,有利于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民營企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為“走出去”創造了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目前金融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民營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民營企業“走出去”迫切需要資金支持,融資需求尤其是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往往較大,然而實際融入的資金總量往往偏小,民營企業所需的資金缺口較大。雖然我國金融機構的資金從總體上來說相對充足,截至2005年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已達28.72萬億元,同比增長18.95%,各項貸款余額只有19.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增幅比上年末低1.52個百分點,而其中私營企業及個體貸款占短期貸款的百分比還不到兩位數,不僅存貸差高達9.22萬億元,并且存款的增速遠快于貸款的增速。這種資金供求的格局一方面與民營企業自身普遍存在的經營業績和信用狀況不佳及其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與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環境(例如為民營企業服務的融資體系、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等)不健全不完善密不可分。
2、民營企業融資的渠道狹窄。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不外乎自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政府扶持等四條渠道。然而,民營企業通過使用自有資金、生產積累或民間臨時借貸,根本無法滿足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所需求的資金;受債券和股票市場規模較小以及諸多制度性準入限制約束的影響,企業債券的發行基本由國有大型企業壟斷,股票市場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國有企業;現行基于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區別管理的外匯管理政策,使民營企業難以充分享受國民待遇,難以在公平的環境下充分發展。相比較而言,銀行貸款仍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主渠道,企業的貸款融資仍處于絕對主導地位。
3、民營企業融資的難度增加。民營企業自身經營狀況決定了其所需資金一般具有需求急、頻率高、數量少的特點。然而現行的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和金融服務難以跟得上民營企業融資的特殊性需求,增加了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度。一方面,從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方面來看,雖說發展民營企業融資無疑具有顯著的宏觀效益,而現實中由于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調整,信貸審批權限的收縮,基層分支行基本沒有貸款審批權,只負責收貸收息。加之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慮,普遍傾向于支持大型或壟斷企業發展,而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則“慎貸”、“惜貸”現象突出,即使提供了貸款也往往是短期的,民營企業融資面臨邊緣化。另一方面,從金融服務方面來看,如銀行支持“走出去”的打包貸款、出口押匯等金融產品并不適合小金額的出口,金融機構缺乏面向民營企業量身訂做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品種。
4、民營企業融資的成本較高。與國內經營相比較,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本來就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這種情況更是明顯地凸現出來。如前所述,現行的銀行信貸管理體制,限制了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融資,即使是企業符合信貸準入條件的貸款申請,也要經過復雜的報批程序和辦理資產抵押擔保手續。然而高額的抵押費用、繁雜的手續、苛刻的擔保制度,無疑提高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往往讓大多數民營企業望而卻步。與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金融機構創新還顯得不足,金融產品結構仍相對簡單,不僅使金融機構因規模不經濟和便利性不足而抑制了其自身的快速發展,而且也無形中增加了民營企業融資的成本。此外,國內缺乏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支持的專門機構,出口退稅延滯問題還比較嚴重,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間接地增加了民營企業“走出去”融資的成本。
三、促進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對策與建議
1、構建以信用擔保體系為核心的中小企業(其主體是民營企業)政策性融資體系。民營企業本身存在資本金不足,缺乏抵押品,信用擔保能力弱的缺陷,因而信用擔保已成為阻礙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大因素之一。為此,可以發揮地方信用擔保機構的功能,將國內銀行承擔的信用擔保風險部分轉移給地方信用擔保機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推動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各地區區情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安排:一是改進對民營企業的資信評級制度,主要應由信用擔保機構承擔,以解決擔保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完善擔保機構的風險配置機制,風險既要與貸款銀行分擔,以解決貸款銀行的“搭便車”問題,又要與民營企業分擔,以防范民營企業的道德風險,以此強化對貸款銀行和民營企業的約束機制;三是完善擔保機構的資金補償機制,這主要應以外部補償機制為主,在各級政府財力有限的條件下,應積極拓寬來自其他外部出資人之處的籌資渠道;四是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的監管,要對擔保機構的資金運用情況實施有效監控,制止和查處擔保機構超比例過度擔保、超范圍從事非擔保業務等違法違紀行為。
2、構建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互補共存的間接融資體系。一方面,在宏觀效益和微觀效益存在矛盾的情況下,正規金融要提高加大對民營企業金融支持重要性的認識,消除體制性障礙,更新成本觀念和成分觀念,適當下放貸款權限,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力度,最大限度滿足民營企業“走出去”對資金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直接并且充分發揮基層商業銀行的主觀能動性,體現網點輻射優勢,而且能夠分散信貸風險,解決貸款過度集中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促使民間金融得到健康發展。在中國,民間金融是指游離于經國家有權機關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之外的以贏利為目的的金融交易活動。民間金融的最大優點是借貸過程簡便迅速,能夠滿足民營企業應急性的融資需求,因而在正規金融的支持不足的情況下,民間金融是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
3、構建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直接融資體系。①要著重做好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工作。股份制不僅能夠獲得外部所有權融資,而且融資速度快,效率也高。隨著深圳創業板市場的推出,政府要鼓勵和培養有條件、有實力的高成長、高科技民營企業去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到境外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籌措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所需的發展資金。股份合作制吸收了股份制與合作制的優點,它通過清產核資,確認股權后再進行招股、擴股,在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方面具有重大效用,更符合當前民營企業的具體情況,因而可以重點發展股份合作制。此外,要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發行企業債券。②在推動建立地方柜臺交易市場或培育發展風險投資基金等方面政府應有所作為。通過建立地方柜臺交易市場,可以為本地股份制民營企業的股票提供交易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的功能之一在于將成千上萬份分散的中小額風險投資資金聚焦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是促進高成長、高科技中小民營企業成長的一種最有效制度安排。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大部分處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小的發展階段,增強民營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的一條必要和可行的途徑,就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并通過風險投資基金的注入,推動實現民營企業的后發優勢,這對于民營企業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以更好“走出去”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