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律老師劉海虹前些日子非常忙碌,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外,還義務接待了幾撥來自德國的朋友。在德國生活了5年的她,已經非常熟悉德國人的一絲不茍,哪怕是逛街。
在上海接待的德國朋友中,一組由老太太組成的團非常有意思。她們對于上海的東方明珠、外灘和磁懸浮并不感興趣,而是忙著光顧各個商店。周末整整兩天,劉海虹陪著她們逛了一家又一家,累得半死,可老太太們還是一絲不茍地不放過任何一家。最后送上飛機時,看到她們提了一袋袋在上海買的鞋子,劉海虹搖搖頭,笑了。
“歐盟對中國鞋子增收反傾銷稅后,估計來上海買鞋的德國人會更多了。”劉說。
但對中國制鞋企業來說,和每年出口歐洲的利潤相比,來華買鞋實在不值一提。10月5日歐盟的終裁,實在是個不小的打擊。中國的鞋商們顯然已過早品嘗了嚴冬的滋味。
訂單“明顯減少”
在中國最大的制鞋基地之一的溫州,《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了解到,10月5日歐盟終裁對當地鞋業的損害已是非常明顯。

溫州吉爾達鞋業公司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歐盟對華皮鞋征收反傾銷稅以來,公司在歐盟的一些老客戶雖然維持著,但新客戶的訂單明顯減少了。”公司副總經理徐宏真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語氣有些無奈。
一些行業權威人士認為,歐盟的壁壘已讓溫州皮鞋業的訂單銳減30%~40%。
自今年4月歐盟下令對進口自中國和越南的皮鞋征收臨時性關稅后,中國皮鞋對歐盟出口額已逐月下降。商務部外貿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六七兩個月,中國皮鞋對歐盟出口同比分別下降3%和4.9%。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交會上,來自歐洲的客戶也明顯減少。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業務經理肖海冬抱怨說,廣交會開幕兩天來,基本沒有見到歐洲客商的影子,來的都是中東和拉美的客人。
東藝鞋業有限公司的“東藝”品牌是商務部“重點培育和支持的出口名牌”,2005年出口額為9000多萬美元,產品中有70%~80%出口至歐盟。這次歐盟征收皮鞋反傾銷稅,該企業首當其沖。參加廣交會的該公司一位業務員說,真正來自歐美的皮鞋采購商“明顯減少”。
但是,一些和歐盟尚無大宗生意的鞋類企業在廣交會上卻風光依舊。《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專門生產休閑鞋的浙江賽風鞋業有限公司開展僅3天已經拿到了50萬雙、200多萬美元的訂單。以生產PU革鞋為主的臺州浙諾爾鞋業有限公司展位,客戶同樣絡繹不絕,開展3天的成交額超過300萬美元。
此次反傾銷稅的征收自今年4月份以來采取漸進式增長的方法,到終裁時達到16.5%,最先受到沖擊的當屬中小型企業。成都艾民兒皮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經理李茜說,中國制鞋業的利潤偏低,平均利潤率也不過在10%左右,這么高的反傾銷稅企業是無法接受的。
原有優勢有可能被取代
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是迄今為止歐盟對中國發起的涉案金額最大的一宗反傾銷案,涉案總金額達7億多美元,僅廣東省涉案企業就有2000多家,涉及幾十萬人就業。
來自廣州海關的統計顯示,在今年4月歐盟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后,廣東皮鞋當月對歐盟的出口增幅即出現明顯回落,6月和7月的出口額更是連續下滑,下降幅度分別達到2 1%和5.2%。
據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了解,廣東佛山的幾家臺資制鞋工廠之前主要是做歐洲的訂單,現在已經相繼關閉。
“今年4月以來,一些歐洲的鞋類品牌經銷商已經在陸續轉移訂單,如果以前還存在觀望心態,現在就是很明確地尋找替代進口國。”吳振昌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在吳振昌看來,更大的危險還在于,由于大多數歐洲經銷商都不會承擔接近17%的高額關稅,原本下給中國廠商的訂單將大量轉移到其他地區。“估計未來兩年中,至少有超過七成的涉案產品訂單會被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兩年的時間足以使歐洲經銷商培養起新的供貨基地,中國制鞋的原有優勢將有可能被取代。”
目前,中國制鞋業從業人員約400余萬人,大部分是農民工。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說,對于中國皮鞋制造商尤其是生產低檔產品的鞋業制造商來說,只能通過壓縮出口業務或者裁減員工來應對反傾銷關稅的沖擊,這將影響大量制鞋工人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