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除南北美洲之外,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君主制。歐洲的君主制還有許多有趣的特點。盡管歐洲分成了許多民族國家,但由于歷史原因,王室和貴族有著令人吃驚的國際性。一個王室往往同時在幾個國家建立了王朝,不同國家的君主往往通過聯姻關系彼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戰之前,歐洲國家之間的對抗已經非常激烈,但各國王室之間的親屬關系依然密切。以英國王室為例。為英國歷史留下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年在位),她的母親是德國公主,舅父是比利時國王,長女成為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皇后和威廉二世的母親,一個孫女成為俄國沙皇的皇后。維多利亞女王子女九人各支的后裔充斥歐洲宮廷,以致人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1910年5月,英王愛德華七世去世。他的規模空前的葬禮,既是歐洲各國君主云集倫敦的盛事,也成了各國王室親戚之間難得的家庭聚會。愛德華七世不僅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舅父,而且由于他的妻子是俄國皇太后的姊妹,他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姨父。他的一個女兒是挪威的王后,有三個侄女分別是俄國的皇后、西班牙的王后和未來的羅馬尼亞王后。他妻后的家族除據有丹麥王位外,還為俄國培養了沙皇,為希臘和挪威提供了國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東西方一些重要大國中國、俄國、德國和土耳其等相繼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這是君主制走向衰落的重要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亞非一大批國家由君主制走向共和制。中東歐國家原來多是君主政體,二次大戰中國家淪陷、王室流亡,解放后自然廢除了君主政體并轉向社會主義。直到上世紀80~90年代發生政局劇變后,還有許多原王室成員回國,甚至希望重新參與政治生活。亞洲和非洲一些文明古國,如朝鮮和韓國、越南、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拉克、伊朗等,通過各種途徑,相繼廢除了君主政體。原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后,絕大多數也實行了共和政體。
還有這樣一個歷史插曲。1960年宣告獨立的中非共和國本來建立了共和政體。1966年1月,原陸軍參謀長博卡薩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政府,自任總統。1976年12月,他竟修改憲法,改中非共和國為中非帝國,并于1977年12月加冕稱帝,稱博卡薩一世。他揮霍無度、專橫暴虐。1979年9月,正當他在國外訪問時,他被推翻的電波傳到了他的耳內。他的私人顧問、堂弟、前總統戴維·達科在電臺宣布:“博卡薩一世已被推翻,中非帝國已不復存在,中非恢復為共和國”。博卡薩的統治結束了,1980年底,中非共和國法庭經過五天的缺席審判,判處博卡薩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