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一個興盛的民族和強大的國家,應該有發達的自然科學,也應該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為人們提供關于世界總體特別是人類社會的知識和理論,在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哲學社會科學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強大動力。
關鍵詞:哲學社會科學、生產力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是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一件大事。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全局,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新時期指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黨中央把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任務的決策是高瞻遠矚,具有戰略性的。對指導我們今天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哲學社會科學是現代社會解放、發展生產力的理論工具
人們在總結歷史發展中往往只看到自然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福祉,忽視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作用。人類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既包括了自然科學創造的物質力,同時也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物質文明的強大動力。反思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時至今日,人們對哲學社會科學仍存在偏見,認為社會的所有問題都能通過科學技術得以解決;主張自然科學的方法是唯一的,它能夠應用于一切研究領域;認為科教興國中的“科學”,主要指的是科學技術,而哲學社會科學則沒有多大用處。這些看法是片面和有害的。沒有哲學社會科學去規范,科學技術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害人類。馬克思既肯定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同時又指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當然我們不必為此而痛心,更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但確實有一個如何正確駕馭的問題。現代西方學者如羅素、海德格爾等人也都對那種科學理性至上、工具理性至上,貶低價值理性的現象進行過嚴肅的批判。人們越來越從現實的生活世界感受到,現代社會不能缺少哲學社會科學,不能沒有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究和把握,不能沒有蘊含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否則社會將會迷失方向,人類將會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園”。哲學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它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揭示其本質和發展規律,并以特殊方式滲透于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將科學技術比喻為社會的“發動機”,那么社會科學就是社會的“方向盤”和“制衡器”,哲學則是社會的“頭腦”和“靈魂”。它們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一個興盛的民族和強大的國家,應該有發達的自然科學,也應該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需要先進發達的自然科學,也需要繁榮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
二、哲學社會科學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強大動力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哲學社會科學對于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觀念、舊體制,確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觀念、新體制,有著重要作用。當今時代,自然科學對生產力的發展無疑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要使科學技術得到合理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只靠自然科學是不夠的。無論科學研究本身還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都是人和社會組織所主導和參與的社會過程。在生產效率越來越取決于生產的組織和管理水平,取決于構成生產力的首要因素——人的素質的情況下,哲學社會科學因其在提高生產的組織和管理水平以及勞動者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只有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引導人們以科學發展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科學發展觀植根于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沃土之中,是用哲學社會科學認識和改造世界結出的思想碩果;哲學社會科學則是解讀科學發展觀的鎖鑰。科學發展觀是在發展問題上的科學認識和態度,是運用哲學社會科學認識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及其研究成果密切相關。
科學發展觀立足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人類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為本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怎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只有堅持按照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生產力發展目的。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正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非常鮮明的。馬克思、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闡述了人的屬性、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活動、人的自由等關于人的基本問題,把人視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指明“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預見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些基本觀點是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的最根本的理論依據。不僅馬克思主義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受到重視的。無論馬克思主義者或非馬克思主義者都在關注人的發展問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性問題,也充分說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規律性認識不僅體現在堅持以人為本上,還在于它主張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一科學認識同樣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上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就提交了題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其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的崩潰。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一個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的報告,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了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和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經濟全球化和人類未來發展問題的科學成果的汲取和借鑒。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對客觀世界特別是社會現象強大的探索功能和認識功能。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科學的認識系統,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這一認識系統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認為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社會系統運動,它把經濟和社會看作社會運動大系統內的兩個子系統,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進步。實現社會進步,就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在社會進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的大多數學科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具有意識形態功能,而意識形態則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進步的意識形態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又是社會進步的先導。人們由此看到了標識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而奔騰激越的時代潮流又引領人類歷史的前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使哲學社會科學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使它能夠在科學的指導下更好地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能夠成為科學發展觀認識系統的內在要求,就是因為社會進步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這種繁榮和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進步,并由此推動或引領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與否,絕不只是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事情,而是關系到人類歷史的走向和命運。我們應當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著眼于人類歷史的長河,著眼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問題。
(作者單位:貴州省警官職業學院理論部)
責任編輯:何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