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劉艷軍 王艷輝 通訊作者:張學新
范振域治療高血壓病經驗介紹※
王海濤 劉艷軍 王艷輝 通訊作者:張學新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河北 秦皇島066000)
范振域;高血壓病;從肝論治;平肝降壓方;臨床經驗
國家級名老中醫范振域,擅長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靈活運用中醫的治療大法和組方用藥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多種疑難雜癥,臨床四十余年,對治療高血壓病經驗豐富,有較好的療效。筆者有幸拜師學習,現將范振域治療高血壓病經驗匯總如下。
1.精神因素:高血壓病患者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思考問題較多,若控制不好,即會出現憂思惱怒,情志過極,其原因責之于肝:一方面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郁滯;另一方面表現為素體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2.飲食因素:現代人生活條件改善后,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痰濁內生,日久化熱傷陰,痰熱互結。痰濁阻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清竅而致眩。
3.勞倦虛損:勞倦過極,導致脾腎虛損,脾虛痰濁內生,上蒙清竅,發為眩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久勞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而致眩暈。
4.遺傳因素:高血壓病患者有家族聚集傾向,屬中醫“先天稟賦”范疇。
高血壓病主癥表現為“眩暈”“頭脹”“頭痛”,其發病雖與五臟相關,但范振域臨證主要從肝論治,或責之肝風內動,或肝陰不足,或痰隨風動。肝為風木之臟,體陰用陽,喜條達、惡抑郁;腎水涵之以養血,陰血不足、肝風內動,風從陽化,而成肝風;肝腎陰虛,陰虛生熱,熱極生風,均可引起頭暈、抽筋、驚厥、類中風等。治療有平肝清熱法、益陰清熱法、益陰潛陽息風法、溫陽利濕法、化痰和胃潛陽法等。陽虛濕盛的方劑用附子湯加溫膽湯、溫膽湯加潛陽之劑等。
范振域治療高血壓病的基礎方為平肝降壓方。組成:豨薟草、夏枯草、石決明、槐花。方解:豨薟草味苦,性寒,歸肝、腎經,有祛除風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豨薟草水浸液有降壓和擴張血管作用,是通過阻斷收縮血管的交感神經而產生的;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有清肝瀉火明目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頭暈目眩、目赤腫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夏枯草有降壓作用,其原因可能與其使迷走神經張力增高相關;石決明味咸,性平,入肝、腎經,涼肝鎮肝之要藥,有平肝息風潛陽、除熱明目之功效,主要治療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證;槐花味苦性涼,無毒,歸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肝火頭痛、目赤腫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槐花含中蘆丁、槲皮素均有降壓作用。全方共奏清熱潛陽、平肝息風之功效。

此外,高血壓病通常分三型。①肝陽風動,肝陽上亢型:主要表現眩暈,頭痛,面紅目赤或面部烘熱,煩躁易怒,口苦而渴,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方用潛陽飲。具體用藥:木通、天麻、車前子、葛根、桑寄生、益母草、夏枯草、澤瀉、牛膝、瞿麥、防己。②肝腎陰虛型:主要表現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耳鳴,失眠,肢麻,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方用七子湯。具體用藥:金櫻子、菟絲子、枸杞子、女貞子、決明子、沙苑子、桑椹子。③陰虛火旺
型:主要表現頭暈頭痛,煩躁易怒,惱怒之后頭脹痛加重,面色潮紅,耳鳴如潮,噩夢多,口干口苦,溲黃便干,舌紅、苔薄白,脈弦數。方用首烏延壽丹。具體用藥:首烏、杜仲、桑椹、桑葉、菟絲子、黑芝麻、豨薟草、旱蓮草、牛膝、金銀花。
其他經驗用方:①高血壓病合并中風先兆,選用桑葉、菊花、桑寄生、夏枯草、桂枝、牛膝、地龍 、珍珠母、赤白芍、鉤藤、女貞子、龜板、首烏。②高血壓病合并腦動脈硬化:石首烏、牛膝、鉤藤、槐花、地龍、茺蔚子。肝陽上亢,用龍骨、代赭石;肝腎陰虧加用龜板、女貞子;肝火上炎,加用桑葉、梔子、野菊花;瘀血明顯時,加用澤蘭、丹參;肝風夾痰,上擾清竅,加用天南星、半夏、夏枯草等。
患者,男,49歲。因近期工作繁忙,加之女兒考大學,精神緊張,情緒失調,出現頭暈,輕度頭痛,面紅目赤,大便干結,舌尖紅,舌苔黃膩少津,脈弦細。測血壓165/100 mmHg,有高血壓家族史。辨證:精神緊張,情緒失調導致肝陽化火,上擾清竅。治法:平肝清火通便。處方:豨薟草20 g,夏枯草15 g,石決明30 g,槐花20 g,鉤藤15 g,白蒺藜15 g,龍膽草10 g,牡丹皮15 g,生地黃15 g,火麻仁10 g,6劑。患者復診時,頭暈、頭痛減輕,面紅目赤緩解,仍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血壓145/90 mmHg。繼續給予上方加用何首烏15 g,桑椹10 g,6劑。再次復診時,患者頭暈、頭痛基本緩解,大便干結好轉,舌苔白,脈弦,血壓135/80 mmHg。
按:患者性情急躁,精神緊張,肝失條達,肝氣郁滯,日久化火,上擾清竅,治以豨薟草、夏枯草、石決明、槐花平肝清火,加鉤藤、 白蒺藜、龍膽草加強清火之功效;腎陰虧耗,故見舌苔少津脈細,加牡丹皮、生地黃以涼血清熱滋陰;火麻仁泄熱通便,使邪熱以出;津虧較甚時,便秘難解,加何首烏、桑椹以養陰通便。
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本刊投稿網址:www.zgmjlf.cptcm.com
本刊聯系電話:010-64405732(編輯部) 010-64405731(廣告部)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28號易亨大廈1602室 郵編:100029
秦皇島市科技發展項目(201401A170)
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