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山東金嶺集團的前身僅僅是一個制磚廠。現任金嶺集團總經理趙曰嶺十幾年前帶著2000多人干磚廠,“2000多人產值2000多萬”在當時已是一個不算小的成績。再看看現在的數字:2005年金嶺集團的工業總產值是15億元,僅納稅就是1.1億。當年的磚廠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固定資產達15億元,以基礎化工、熱電能源為主導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14年間,山東金嶺集團以每年遞增幾倍的速度迅猛發展,創造了山東化工企業發展史上的“金嶺速度”。
瞄準高新技術,挺進化工領域
“制磚行業產品附加值太低,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很難做大做強。在風起云涌的商品大潮中,企業要想爭得一席之地,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走科技發展的道路”,當談到金嶺集團為什么放棄當時效益較好的建材業而轉型挺進化工領域時,趙曰嶺如是說。1992年,趙曰嶺已經把磚廠做成了當時年產量全國最大的磚廠,他卻突然提出要放棄建材業,要向當時對于鄉鎮企業來說是陌生領域的油田助劑進軍。依托背靠勝利油田的有利優勢,他把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確定在油田化學助劑的開發上。1992年,公司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成功開發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效油田壓裂液稠化劑─羥丙基瓜爾膠粉,并填補了國內空白,被列為國家級優秀火炬計劃項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專門召開專題技術研討會,向全國油田進行推廣應用。該產品的開發,促進了壓裂液的技術革新,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中國油田的增油上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此項目的帶動下,公司又先后開發出了40余種與其相關的系列油田化學助劑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油田。油田化學助劑系列產品的開發,使金嶺集團實現了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并從此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當挖掘到“第一桶金”后,趙曰嶺體驗到高科技的魅力。以此為切入點,他開始向化工領域尋求新的更大突破。1994年,在經過詳細市場考察的基礎上,公司大膽上馬了氯丙烯項目,成為全國第一家上馬此項目的鄉鎮企業,并當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95年,為滿足氯丙烯生產對氯氣的需求,立足山東化工大省的市場優勢和渤海灣豐富的原鹽資源優勢,金嶺集團確定了發展氯堿化工的新路子。1996年,公司一舉投入億元資金,同時上馬6000噸氯丙烯技改、1萬噸燒堿、6000KW熱電聯產項目。1997年,三大項目順利建成投產,并初步形成了內部產品鏈條,擴大了經營領域,產生了綜合效益。金嶺集團從此步入了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鹽化工領域。2000年,為滿足市場需求,增強整體實力,公司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引進國外技術設備,上馬了4萬噸離子膜燒堿項目,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產品質量,為以后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趙曰嶺說得好:“任何產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新產品是一個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廉,你廉我轉的過程。氯堿企業耗電和蒸汽厲害,這樣金嶺集團就以熱電打頭陣,自給有余。氯堿生產產生的氯氣是生產甲烷氯化物和氯丙烯等氯產品的原料,而氯堿生產產生的氫氣則是苯胺的原料。”趙曰嶺專業書讀得不是很多,但現在說起氯堿化工產業鏈來卻頭頭是道。他說要進入一個行業,經驗就是認真研究同行特別是國有企業同行的動向,把市場中的信息、人才、技術等重要發展要素資源為自己所用。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氯堿產品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在這種形勢下,他提出了規模適度膨脹,產品深度加工的發展思路,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2003年,公司與中國華陸工程公司展開技術合作,建成投產了5萬噸甲烷氯化物項目,實現了對氯氣的深度加工,并成為江北第一套甲烷氯化物生產裝置,其工業化生產技術被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公司又建成投產了3萬噸苯胺項目,對燒堿裝置生產的氫氣進行了有效利用。產業鏈條的拉長,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利潤空間,拓寬了經營領域。
在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的同時,公司不失時機地新上適銷對路、市場前景看好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擴大生產規模,把產業鏈條加寬、增厚。甲烷氯化物投產后,市場一直看好,需求旺盛,供不應求。看到市場潛力巨大,趙曰嶺高瞻遠矚,立即決定擴大規模,現已達到25萬噸的生產能力,苯胺產品也達到了6萬噸的生產能力,氯丙烯達到2萬噸的生產能力。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燒堿生產能力已達到22.5萬噸,熱電裝機容量達到10萬KW,生產規模的擴大,產生了規模效益,壯大了整體實力,增強了企業的抗風浪能力。
在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公司又及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產業結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來,油田化學助劑市場萎縮,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縮小,且運作難度大,費用高,公司陸續把這一產業從主導產業的位置上放下來,而把市場看好的甲烷氯化物、苯胺、燒堿、環氧丙烷等大化工項目作為主導產業和產品進行優先發展。今后,公司還將不斷上馬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市場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和產品,陸續淘汰失去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進一步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路線,趙曰嶺已經做好了規劃。
以人為本 創百年偉業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企業十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對人才給予了高度重視,注重對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并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對于人才,趙曰嶺顯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化工行業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對人才專業層次的需求也就較高。創業之初,金嶺集團專業化工人才極度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公司先后聘請了大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到公司工作或兼職,有的被委以重任,擔任公司重要領導;有的放在重要崗位,發揮其專業特長。他們都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級專業人才的聘用,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也使趙曰嶺認識到人才戰略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1994年,在他的倡導下,公司開始面向社會招聘大學生,進行人才儲備。而這在當時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因為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學生普遍不看好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這種條件下,他提出要靠優厚的物質待遇、先進的企業文化、廣闊的發展前景、良好的社會聲譽、靈活的經營機制來說服大學生,留住大學生,一定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在民營企業工作也一樣都會有大作為。當年首批進入金嶺的十幾名大學生得到了培養,受到了重用。公司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十幾年來,公司每年都制訂實施人才招聘計劃,根據實際需要招聘學有專長、專業對口、德才兼備的大學畢業生。現在公司大專以上畢業生已達800多人,其中很多都是來自國家重點大學或211工程大學。對各類人才公司總是在發展上給機會、政治上給地位、經濟上給實惠、工作上重用、生活上關心,使他們進得來,用得上,留得住。大學畢業生的不斷引進,從根本上改變了職工隊伍的文化知識結構,提高了企業文化知識層次,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發展需要。
在大量引進人才的同時,公司更加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促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充分鍛煉、快速成長、早日成才。大學生進入公司首先進行企業文化培訓,讓他們感受金嶺企業文化,認同金嶺企業文化,融入金嶺企業文化。然后公司再對其進行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把他們放在具體的工作崗位或項目建設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一步步掌握知識,積累經驗,提高技能,為以后成長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人才培養上公司舍得投入,每年都請專業職能部門到公司授課,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同時根據實際需要,選送有發展前途、工作突出、文化層次高的干部員工外出培訓和學習深造,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對員工的培訓使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的技術中堅和管理骨干。
在人才使用上,公司始終堅持唯才是舉,用其所長的原則,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近幾年,隨著大學生的不斷引進,公司加快了人才隊伍“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進程,加強了對大學生的提拔重用,一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在經過3至5年的成長鍛煉后,陸續走上管理崗位,成為技術中堅和公司高層管理者。他們為公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自身價值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人才隊伍,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后盾。
溝通從心靈開始
“老板”和員工溝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趙曰嶺自有辦法。他的管理章程中有一條:企業里任何一位員工,如果覺得企業中某一種現象特別不合理,都可以把意見直接發到他的手機上,趙曰嶺的手機短信成了溝通企業老板與員工的橋梁。趙曰嶺不但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公布給每一位員工,還把這種方式擴大到全集團。金嶺集團員工人手一本做工精良的工作手冊。手冊的最后數頁,是金嶺集團所有員工的通訊錄,從工作崗位、家庭住址到手機號碼、工作電話及家庭電話,不論在集團中的崗位如何,在這本員工手冊兼電話本上,每位員工一視同仁。企業“老總”公布自己的手機號碼會帶來許多麻煩,但趙曰嶺很坦然:“只要善待職工厚待干部,讓職工過上好的生活,把職工當成家里人,我們的職工很善良。”盡管他公布手機和家庭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好多年,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過騷擾電話和無理取鬧的人。而電話號碼的公布對于上下關系的融洽,對于基層情況的了解,對于管理漏洞的發現,都有著諸多的好處與便利。
金嶺騰飛正當時
面對新形勢,按照國家“十一五”發展綱要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趙曰嶺提出了“整合要素資源,推動產業聚集,加快上下游產品配套,著力打造產業集群”的總體思路,公司立足自身優勢,著眼長遠發展,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制定了“打造百萬噸化工產品制造基地,建設化工循環經濟園區”的發展戰略,決定在3—5年內上馬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發展空間大的化工項目,推動企業的跨越發展。同時,積極推進企業上市,拓寬融資渠道,規范經營管理,全面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推動企業更快更好發展,力爭2010年完成產值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