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城市晚報》報道,4月10日下午,吉林市昌邑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的執法人員來到56歲的服裝店店主雷學明面前,要求其將門口的模特收回屋內。因雷學明稍有延遲,招致城管人員的辱罵和拳頭,幾分鐘后倒地猝死。
近年來,各地城市管理部門的“暴力執法”事件屢有發生,吉林市昌邑區城管執法人員的作為無疑又為這種可怕的“暴力執法”增添了一個新的受害者。這一次,城管人員表現出了那令人熟悉的執法姿態:怒氣沖沖、狂躁、強橫、野蠻。在一個活潑潑的生命的消逝面前,我們對那種“執法素質低下”的單調概括,實在無法心安。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些執法者為什么偏偏就不把憲法和法律當回事?他們為什么在執法中總是那么習以為常地情感沖動、火冒三丈?是誰賦予了他們發怒的權力?
發怒,儼然已成為一些執法者的職業形象。在雷學明事件中,據說執法者的發怒是因為雷學明店中的模特衣架擺放位置失當(姑且這么說),并且對收回模特的命令反應不夠快。也就是說,執法人員很清楚,他的發怒并不是出于兩個人的個人恩怨,而是出于職業身份,他的憤怒是執法者對這位店主的憤怒。合理的解釋是:這位發怒的執法者認為,“發怒”是一種職業行為。執法者是代表法律的,而法律是管人的,法律賦予了他對這位店主發怒的權力,這發怒甚至幾乎沒有限制。對方哪怕是稍有怠慢,便可以肆意辱罵甚至大打出手。
可悲的是,這些執法者對執法權力的這種荒謬理解只能是在不知憲法和法律為何物的情況下作出的。執法者對執法對象發怒的權力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法外權力。準確地說,憲法的核心功能在于透過限制政府公權力來保障公民權利,法律的精神在于以程序的方式為政府公權力的運用設置嚴格的界限。在現代文明社會,執法者的所有權力都是公民賦予的,他的執法行為是代表政府為公民服務,一舉一動都關系到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這已經與明清時代的縣衙里那些揮舞大棒的衙役風馬牛不相及了。不過,權力若不能置于憲法和法律的制約之下,必然存在濫用和擴張的可能,在握有權力的憤怒的執法者面前,一個無權無勢的公民又該如何運用憲法和法律保護自己的尊嚴與安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者對待公民的態度,在那種令人厭惡的憤怒普遍被文明、善意、自我克制的執法姿態所取代時,我們就真正有理由確信自己生活于和諧社會之中了。
遏制某些執法者的法外權力,必須依賴司法機關對公民神圣的憲法權利的維護。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執法者的法外權力的濫用可能來自他們自身獨特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語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執法者也愿意生活在一個溫暖和善、尊重生命的社會當中,這種自我心靈壓力的化解就更需要透過自身回報社會的不懈努力來實現了。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