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就是去找樂,但樂的感覺不同。撿漏是感覺占了別人便宜的樂,這種樂,有涵養的人,自己一般不講的,只是和朋友一起欣賞時,朋友會說:“噢,你撿了個大漏,”自己也暗自高興。也有人喜歡在配中找樂趣,很難得。什么是“配”?就是把不全的器皿 配全;把不成對的單件配對;把不成套的物品配套。把家里不全的,不成對的,不配套的收藏品,配全了,配成對了,配成套了,這種喜悅,全家人可以分享。
例如,好的文具有的是成套的。有筆筒、筆架、水洗、水盂、筆舔、墨床、印盒、鎮紙等等,有的三、五件成套,有的十多件成套。到市場去淘寶時,完整成套的文具幾乎是看不見的,但是只要有耐心,做有心人,注意去配,機會還足有的。幾年前我在合肥的城隍廟古玩市場,購得了一只窯變釉松鼠葡萄堆塑紋筆筒,全家人都很喜歡。窯變釉是雍正時期仿鈞窯玫瑰紅所繁衍出的一個新品種,當時就被視為珍品,物罕而價昂,這類文具在當時制作時,都應該是成套的。我在以后的收藏時就比較留意。有一天,金山區楓涇有一位收藏愛好者打電話給我,說是有幾件瓷器的文具讓我去看看,幾件收藏品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那只窯變釉筆洗,與合肥買的筆筒,像是一個藝人做出來的,偶然的“相逢”讓我喜出望外,買下后全家人都很高興,還不只是簡單的高興,甚至是感到驚奇,把在安徽買的筆筒在上海配成套了,好像是辦成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喜悅的心情比撿漏還高興。親朋好友來玩,家人也會把這份喜悅告訴他們。實際上搞收藏也經常會給家庭生活帶來歡樂的氣氛,這也是不用刻意尋覓的收藏以外的樂趣。
如圖所示,是否配套,請讀者鑒賞。
編輯:劉超
晶瑩剔透白玉牌 楊 楊
盛世收藏,玩玉的人也多了起來,朋友圈子里不少兜里有點閑錢的人開始收藏和把玩玉器。
那天,在茶館里與藏友們聊天時,有人拿出一塊白玉牌,雕得相當細致、精美,畫面古樸簡潔又意境深遠:一個須發老者在一個手執靈芝的孩童陪伴下,準備渡過一條正盛開著荷花的小河,前往精舍靈地拜訪隱退山林的高人,然后,相談天下大事,縱論人間冷暖。
眼前這塊玉牌畫面自然,富有動感,一下子吸迎了眾人的視線。這是一塊仿明朝雕玉高手陸子崗的白玉牌:高5.7CM,寬4CM,背面還有一首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問不平事。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他24歲當皇帝,在位執政14午后被宋朝軍隊俘虜當了階下囚。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被俘后,他的詩作思想性與前期相比有很大突破。所以,把此詩與玉牌前面的畫放在一起看,似乎有著一種神似的緊密聯系,也許,中國古代的藝術品講究寓意,因此,這塊玉牌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這時,玉牌的持有者告訴諸位同好,他手中的這塊白玉子岡牌是仿制品。為什么呢?一是因為現在流傳于世的真正子岡牌相當少,一般都不肯拿出來示人;其二是拿出來以后,觀賞之下,有人要求拍照留作紀念,然而,沒多久,這塊子崗牌的仿制品就出現在市場上,
其實,琢玉是一件相當辛苦的工作,而刻字的工作更為困難,能在精美的玉器上刻字者,絕非泛泛之輩。可惜的是,古代玉匠很少能在玉器皿上留下款識,但也有例外的,如明朝琢玉名家陸子岡便是其中之一。
陸子岡,江蘇太倉縣人,成名于明朝晚期,據明崇禎十五年(1642)所刊印的《太倉州志》云:“雕玉器,凡玉器類砂輾,五十年前州人陸子岡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枝值五、六十金。子岡死,技亦不傳。”其他諸如當時文人的記述中,也有相同記載,因而我們可以知道他與一般玉匠不同之處,一是他刻玉以雕刀為主,二是陸子岡技無傳人。但令人懷疑之處是,以當時的練鐵技術,不可能有那么高硬的鋼刀,所以不是傳言有誤,便是他所采用的材料可能有別于一般的玉料。
陸子岡刻玉,非上好的玉料不刻,但刻成之物必出類拔萃,他尤其是水仙花雕刻得最美,故詩人徐渭有首贊美他的詩《詠水仙》云:“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峰盡終難似,愁殺蘇州陸子岡。”
正因為陸子岡名聲在外,所以,早在清初就有仿制的《子岡牌》流行坊間,尤其是在乾隆午間,不論圖案、文字都刻工精巧,作品大都是楷書《子岡》款,而且字跡也不同;這些仿冒者大都用《子岡》款來增加作品的收藏和經濟價值。其實,這些玉匠的手藝都不差,相當夠水準,只可惜心術不正,未能獨樹一格,而作品的價值又不為人們所肯定,故不能名傳后世,真是可惜了。
那么,今天,同樣因為陸子岡的名聲太大,一塊正宗的“子岡”玉牌的市場價在50萬元左右,所以,古玩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仿制品,都是具有“子岡”款式樣的玉牌,式樣繁多,令人無法辨識真偽。而且價格不菲,因此,收藏愛好者千萬要小心。
編輯:劉超
來自漢代的方形蓋罐 陳百華
第一次在上海天山茶城古玩市場與這只瑞獸卸環方形灰陶蓋罐(高40厘米,口徑11厘米)邂逅的時候,就被這奇特的器形、清晰的鋪首和粗獷的神韻深深打動和吸引,更為這只產于我國漢代北方地區的生活用器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延續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還能保存完好無損的原貌,而深感天地之神奇的孕育和傳承之恩。
我國陶器發明于新石器時代,后經歷代先人工匠幾千年的不斷摸索、發明和創造,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彩陶、紅陶、黑陶、白陶、灰陶等形制各異、色彩多樣的古代藝術品。發展到了漢代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全國各地的日用陶器和隨葬明器的品種和形制也大體趨于相同,但不同地方特點還是有所保存。漢代時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砂質陶較少,并有一些紅陶和黑皮陶等,但在裝飾工藝方面南北方陶器存在明顯的差異和不同。南方地區的陶器除了釉陶器之外,大多承繼春秋戰國印紋硬陶的基本特征,采用印紋或劃紋作為裝飾手法;而北方地區的陶器除了低溫褐釉陶器外,普遍采用彩繪紋飾或貼塑鋪首這種簡潔明了的裝飾工藝,來燒造許多樸實無華的實用陶器。
漢朝時期與其他朝代相比較,其陶器的形制和紋飾明顯帶有時代特征。作為炊器的是以小口圓腹圜底陶釜為主,并有一些大口斜壁平底陶甑;食器有敞口弧壁平底或假圈足碗、雙耳杯、高柄淺盤豆和敞口陶缽等;另外還有許多仿前幾朝青銅器形制的諸如陶鼎、陶鈁、陶瓿、陶爐等禮器。而這一時期的陶器裝飾大致有弦紋、劃紋、繩紋、印紋、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繪等,其中弦紋運用最多最普遍。
本文介紹的這只陶器上裝飾的瑞獸卸環鋪首就屬模印浮雕的一種,清晰可見的瑞獸和可以轉動的雙環,是器體成形之后再行模印和預置組合而成,雖顯現工藝簡單但要達到紋飾清晰精美的優良程度,還須其工匠具有心靈手巧、獨具匠心等多方面素質和技巧,否則絕難成就如此完美器物的設計與制作。
我國有近萬年的陶瓷發展史,針對眾多存世或出土的器物分析,就有了陶瓷器為什么方形要比圓形少這個令人思考的問題。其實“天方地圓”這句話已清清楚楚地告訴人們:“方為上”,方形的陶瓷器無論是在何朝何代都是十分珍稀和高貴的。一是由于這類“天之物”的器形非一般階層所能使用和占有;二是一般等閑之輩工匠難以制作出如此氣勢的器物,因為方形陶器出窯不變形變殘的成品率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的。
圖中這只漢代的方形陶器與后世的瓷器相比較,她并沒有晶瑩剔透的釉色,也沒有畫工精致的紋飾,更沒有細膩堅硬的胎骨,可是從那灰色且古樸的器體中卻透出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風范,這一點在筆者看來任何朝代的陶瓷器,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
編輯:劉超
墓券石中話楚王 趙 基
三年前,我于安徽省靈璧縣靈山的東面一個碩大的封土堆前,覓得漢磚數塊。該磚呈扇面形,上弧長31cm,下弧長22cm,側長23cm,厚8cm,正面為折尺紋,具有西漢建筑材料和紋飾結構之特征,當為墓券之用。因我對歷史非常有興趣,也喜歡收藏一些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物品,故經常上靈山或周圍的一些古跡遺址憑吊,發思古之幽情。自從我收藏了這塊墓券石后,經過我多日的研究,推測出墓券出土的地方當為古墓葬群,因為這里有蔚為壯觀的大大小小的封土堆。
靈山,位于安徽省靈璧縣夏樓鎮境內。在它以東約2000米處,有大大小小的封土堆綿延起伏,仿佛向我們訴說著遠古的歷史。
靈山海拔有190米,山之南,約2公里處有兩對山峰對峙,如同兩對官闕,雄峙兩側,也是人杰地靈之處。主峰山腰殘存石墻兩道,寬1米至1.5米之間,高低不等,且已風化。順山北顧,山勢陡峭,從主峰往下約10米處,小如豆粒的石子密集,且覆蓋層較厚,越往下石子越大,從山腰至山腳均已風化,如同山石之自然色。南坡而下,長約五百米,呈臺地。山北有前后陵堌村,兩村之間有一黃泥溝。堌:堤也。后經測定,主峰與南望之四山之間在子午線上。山勢廣大,氣象恢弘。根據山后密布碎石推測,當年此山有開鑿工程,其工程之浩大,非一般民力所能為。據史載:西漢一朝,徐州為楚國,共封十二代楚王。漢代楚國有著特殊的地位,“制同京師”。根據《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稱:先后有八位楚王墓已明,尚有第二、四、五、七代楚王墓不知葬于何處?這四位楚王是:第二代楚夷王劉郢客,在位四年,死于公元前175年;第四代楚文王劉禮,在位四年,死于公元前151年;第五代楚安王劉道,在位22年,死于公元前130年;第七代楚節王劉純,在位16年,死于公元前101年。由此推測:第二代楚夷王劉郢客第四代楚文王劉禮在位時間短,不可能修如此大墓。較有可能的是第五代楚安王劉道和第七代楚節王劉純。楚安王劉道在位22年,值景帝劉啟時期的后12年,武帝劉徹時期的前10年,正是西漢鼎盛時期。楚節王劉純在位16年,值漢帝中晚期。由此臆斷第五代楚安王劉道的可能性較大。我想此離徐州不遠,當年此為楚國地,某代楚王在此選址造墓未嘗不可能。
因我業余好古喜收藏,曾九上靈山,做了一些粗淺的調查考證。如果靈山是楚王陵,其東面大大小小的封土堆,應是陪葬墓。我所覓得的漢扇面形磚應是陪葬墓的券磚。時下,當地村民采石炸山,東、南、北三面山體已嚴重破壞。為此,懇請有關考古專家前來考證。同時,呼吁相關部門采取保護措施。
編輯:劉超
元代影青瓷香爐 錢漢東
游牧出身的元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后開始積極接納漢文化,盡管他們創造了八思巴文,但漢字依舊是當時主要流行文字,強大的漢文化依然得到弘揚和發展。在中、國制瓷史上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創造出了元青花、樞府瓷、釉里紅、以及單色釉瓷,藍底白花等新品種,可謂百花齊放,爭奇斗妍,從根本上改變了元以前景德鎮瓷單一影青釉和單一刻劃花裝飾的局面。
這尊元代影青瓷香爐,是11年前我在逛福佑路古玩街時覓得的。記得那是一個星期日的上午10點左右,我興沖沖來到市場,看到這尊香爐的第一眼,古樸典雅、造型生動,仔細觀賞完美無缺,那時我已把香爐作為收藏主題,因此這尊香爐在我眼中就彌足珍貴了。出售香爐的老鄉來自江西上饒地區,香爐是不久前在當地出土的。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侵蝕釉面的紅壤痕跡,哈一口氣,即可聞到濃烈的泥土味。圈內朋友認為它應是元代的樞府瓷釉三足爐。
回到家里清洗再三,放到書桌上,天天把玩,心想這尊在地下躺了600余年的香爐,如今重見天日,來到我的手里,緣分兩字不得不信。找了許多典籍來加以研究并考證,我想復原那段消失久遠的歷史,這是收藏的最大樂趣。不論是弄清一個小疑惑,還是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我的心里總是充滿了幸福感。爐口敞開直頸,爐口邊沿。貼塑兩只帶鏤空立耳,仿的是商周青銅禮器鼎的樣式。這種仿古香爐器形在宋代已經生產。
我很希望這尊仿古型的元代香爐是樞府瓷釉,因樞府瓷要比影青珍貴。但有的書將其歸為影青,也有書上稱其為早期的樞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樞府瓷,是從宋代的影青瓷發展而來的,有傳承關系。我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到景德鎮湖田窯考察,在發掘的標本中,當地人把釉厚者歸為樞府瓷,把釉薄者視為影青瓷。我想將這尊香爐歸入影青瓷比較恰當。
已故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我的老師汪慶正先生,四午前來寒舍聊敘,我請他鑒定此尊香爐,汪老拿下眼鏡,拿著香爐仔細觀察,一口說是影青瓷。他說:人們習慣叫影青瓷為“青白瓷”,聞名的十四世紀的卵白釉(樞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來的,雖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瑩和胎體的薄潤等方面遜色于宋代,但它成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沒。汪慶正認為:樞府釉瓷胎體一般比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故又稱之為“樞府”瓷。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