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第三產業以其有機聯結社會生產、生活、流通、分配、消費諸環節,加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成為推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依托,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我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于全國,總量不大、質量不高、結構不優的問題并存,遠不能滿足我區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消費拉動、保持經濟發展大好來勢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順利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優化,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將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第三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內蒙古屬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
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第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一)要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十五”規劃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建設力度。加快鐵路建設,完善鐵路運輸路網。加快機場新建和擴建,提高航空運輸能力。商貿流通在第三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區有形市場建設滯后,導致肥水外流、優勢不優。各地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定要重視抓好有形市場建設,從本地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建設上規模、上檔次、功能完備、輻射力強的特色專業市場。內蒙古毗鄰俄、蒙,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通道。要加快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綜合配套設施建設,擴大口岸貿易,帶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結構升級的助推器,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進一步加強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努力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
(二)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題中之意。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必須在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上下功夫。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義務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層次。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完善一批有較高水平的研發機構,整合科技資源,搭建服務平臺。要加快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文體場館。要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在改善重點醫院設施的同時加大三級衛生網絡建設力度,特別要加強疾病防控中心建設。
(三)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要加快房地產業發展,繼續搞好城市危陋房屋和城中村改造,開發建設經濟適用房,適度發展中、高檔住宅,建設一批生態、智能化示范小區,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一批綜合商場和便民超市,健全商業服務網絡。要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增加服務內容,增強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物業管理、休閑健身、社區醫療、婦幼保健、家政。就業及老年和殘疾人服務等社區服務業,在為廣大居民提供優質方便服務的同時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實現就業。
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為第三產業發展消除體制障礙
(一)大力發展要素市場。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擴大直接融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拓寬合規資金入市渠道。著力發展勞動力、人才、技術、土地等要素市場,規范和發展產權交易。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推進流通方式現代化,促進商品和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
(二)深化財稅金融改革。按照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權和事權,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按照建立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穩步發展各類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進一步確立企業在經營性投資中的主體地位,健全政府投資決策和項目法人約束機制,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政府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融資體制。
(三)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機構設置,大力精簡機構和人員,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加強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法律制度,產權法律制度,市場交易法律制度,預算、稅收、金融和投資等法律制度,社會領域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按照權力與責任掛鉤、權力與利益脫鉤的要求大力推進行政執法體制和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執法和監督,確保法律法規有效實施。
(四)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制和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教育創新,加快建立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鞏固和完善以旗縣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完善和規范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的改革,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圍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衛生醫療體系,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衛生監管體系。構建群眾體育服務體系,發展體育產業。
(五)加快事業單位和服務業企業改革步伐。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將營利性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投資和事業經費,逐步實現由“政府辦”向“社會辦”、由“事業型”向“企業型”的轉變。在公用事業、旅游、文化、電信、保險等行業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在第三產業領域的主要實現形式。國有服務業大中型企業要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上市等方式盡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同時,要進一步放開搞活服務業中小企業。
三、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為第三產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推動第三產業對外開放。要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的重點,積極引進國內外的資金、技術及現代化的理念、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現代市場運作方式,改善第三產業結構,提高我區第三產業的質量和水平。要借助外力大力發展計算機應用服務、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人才是關鍵。要在加快培養現有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信息服務、現代管理、金融、保險、各類中介服務以及熟悉國際服務業貿易規則等方面的人才。在引進來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我區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走出去,開拓區外和國外市場,加強與國內外服務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區第三產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外向化方向發展。
(二)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方面的主體作用。加大第三產業開放力度不僅要注重對外開放,而且要下大力對內搞活,特別要激活民營主體投資第三產業的熱情和活力,使其逐步成為我區第三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民營資本既是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進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我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民營經濟已占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在第三產業中的比例更高。從我區來看,民營經濟除在餐飲、商貿流通等領域占較大比重外,其它領域尚未形成大的氣候。對內搞活第三產業,關鍵是要激活民間投資,讓各類民營主體在第三產業領域大顯身手。要全方位開放服務業市場。采取整體出讓、委托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鼓勵和支持民營主體參與第三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民營經濟積極參與國有服務業企業的改革、重組,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清理和修訂民營經濟發展中的政策限制,促進民營服務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