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科技部組織開展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的指標體系,研究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方法,并進而利用第三次(2003年~2004年)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所收集的數據,對江蘇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對各個市的科技進步特點進行了全面分析。
關鍵詞:科技進步;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一、 引言
近年來,科技進步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準確的把握區域科技進步狀況,更加有效地促進區域利用科技促進區域發展,需要對區域的科技進步狀況進行評價。目前,科技進步的評價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經濟數學模型法。該方法主要應用于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研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把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分離出來,從宏觀上反映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的作用。二是指標體系法。該方法通過建立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指標體系,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綜合,進而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指數以反映系統的全面狀況。為了準確把握區域科技進步的狀況,必然既需要從整體上對區域的科技進步水平做出綜合評價,又要從選取指標的不同側面反映相對水平,也就是采用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在區域科技進步評價指標體系方面國內已有了不少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基于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的指標體系,研究設計區域科技進步評價綜合指數,并進而利用第三次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中所收集到的數據,對江蘇省的城市的科技進步狀況進行評價。
二、 區域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方法設計
本文采用科技部2003年~2004年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指標體系中的定量指標作為評價區域科技進步綜合水平的基本指標。該指標體系由四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組成(表1),分別從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促進社會發展四個方面來考核一個地區的科技進步綜合水平。

基于考核指標體系,本文采用綜合指數加權的方法對評價指標體系的眾多指標進行綜合計算,該方法的計算模型為:

式中:n—評價指標的數量;Zi—第i項評價指標的數據處理值;Wi—第i項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
由于評價指標中的統計數據量綱不同,而且指標數據在數量級別上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對統計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用相對化處理方法,它是一種比較簡單和實用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在相對化處理過程中要將“正指標”和“逆指標”區別對待。“正指標”是指指標值越大,在評價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的指標,可以直接用公式(2)進行處理。“逆指標”是指指標值越大,在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小的指標。對于“逆指標”可以先將它化成“正指標”后再用公式(2)進行相對化處理,由于在本評價指標體系中只有“萬元工業產值能耗”一項為“逆指標”,所以可以先對它取倒數轉化成“正指標”后再進行相對化處理。
在消除了各個指標的量綱影響和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以后,就可以利用線性加權和法進行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
三、 江蘇城市科技進步水平縱向比較分析
運用前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具體測算方法,我們對參加科技部2003年~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的江蘇省12個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進行了縱向比較分析,即分析各個城市2003年~2004年間科技進步變化趨勢。
在進行縱向評價時,選取各地區指標的2003年數值為標準值,以2004年相應指標的數值作為報告期的實際值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計算權重系數時,我們用各個二級指標的標準分除以它所屬的一級指標的標準分得到每個二級指標相對于一級指標的權重系數,然后用公式(1)計算出各個一級指標的科技進步指數,最后用各個一級指標的標準分除以總標準分得出各個一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再用公式(1)得出地區科技進步綜合指數。最終評價結果見表2。

從縱向比較來看(表1),2004年全省各城市科技進步態勢總體呈上升趨勢,相比2003年,12個城市科技進步綜合指數平均增長14.32%。從構成科技進步的四個主要方面來看,也都呈現增長態勢,但增長的幅度差異比較大。2004年和2003年相比,科技產出和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較快,平均分別增長18.58%和20.99%,但科技投入和科技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增長速度相對較慢,平均分別只增長6.42%和8.85%。這表明從2003到2004年科技產出和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對12個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的促進作用最大。
從全省各城市橫向比較來看,12個城市中有11個城市的科技進步呈現增長態勢,但增長幅度差異相當大。其中,南通市的增幅最大,比2003年增長29.72%,主要是由于該市的科技產出水平大幅提高,增長了62.03%。連云港市的增長速度最慢,只增長了4.35%,主要是由于該市的科技投入水平相對于2003年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宿遷是12個城市中科技進步唯一呈現下降態勢的城市,2004年相比2003年,它的科技進步綜合指數下降了0.27%,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投入水平降幅較大,達到30.67%,另外該城市的科技產出水平和科技促進社會發展水平都增長緩慢,分別只增長了3.42%和4.72%,在所有城市中增幅都是最小。
四、 江蘇城市科技進步水平橫向比較分析
利用考核數據對江蘇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也就是比較各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在進行地區間橫向評價比較時,選取各個二級指標的地區平均值作為標準值,用各個地區相應指標的實際值除以標準值進行數據無量綱化處理。計算權重系數時,利用各個二級指標的標準分直接除以指標體系的總標準分得到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然后再用公式(1)得出各個地區的科技進步得分。評價結果見表3。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各個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差距很大,得分最高的無錫為177.15分,最低的宿遷只有49.20分,二者相差127.95分。如果我們以35分為一個層次,則可以按照12個城市的科技進步水平把它們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無錫市和蘇州市,它們的總體科技進步得分高于140分;第二層次的是常州市、鎮江市、泰州市、揚州市和南通市,它們的得分在90分到125分之間;第三層次的是徐州市、連云港市、鹽城市和淮安市,它們的得分在55分到90分之間;第四層次的是宿遷市,它的得分最低,只有49.20分。
無錫和蘇州是江蘇兩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它們也是科技進步水平最高的兩個城市。2004年它們的科技進步綜合得分分別達到177.15分和147.52分,遠遠高于省內其它城市。其中無錫在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經濟發展上得分都處于第一位,在科技促進社會發展上它處于第二位,反映了無錫在科技進步各個方面的水平都比較平衡。無錫之所以在科技促進社會發展上沒有能排到第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環境治理工作做得不是很好,2004年它的“三廢”處理率在12個城市中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尤其是在工業廢水處理率這一指標上更是處于最后一名的位置,說明了無錫在依靠科技進步治理好當地的環境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從縱向上來看,無錫的科技投入指數在12個有增長的城市中增長最慢,反映了它在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上要慢于其它城市。蘇州在科技產出和科技促進經濟發展上排名第二,在科技促進社會發展上排名第一,在科技投入水平上排名第四。本級科技三項費用決算增長比例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不高是蘇州科技投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從縱向上來看,蘇州的科技投入指數和產出指數要遠大于經濟社會發展指數,說明了蘇州在如何利用好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層次城市中,其在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促進社會發展上的排名分別是:常州7、3、3、3;鎮江5、5、4、6;泰州2、8、5、4;揚州3、9、6、7;南通9、6、7、5。常州在科技投入水平上排名比較靠后是由于其2004年本級科技三項費決算增長比例出現負增長所致,在另外三個方面得分常州均排名第三,它在這三個方面的各項三級指標上排名也都比較靠前。值得注意的是常州不僅在橫向比較上它的科技投入水平不高,在縱向比較上,2004年它的科技投入指數也只有71.70,僅高于淮安市,說明常州今后要進一步重視和保證科技投入,科技進步水平才能得到持續提高。鎮江市無論從橫向上還是從縱向上來看,它在各個方面的進步水平都比較平衡,也都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科技進步呈現穩步提升的態勢。泰州和揚州的科技投入水平分別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顯示它們對科技投入非常重視,但是這兩個城市的科技產出水平分別只排名第八位和第九位,和其科技投入水平不相稱,說明這兩個城市科技投入成果化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水平不是很高,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無法很好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南通市的科技進步水平排名第7,要低于蘇南各市和蘇中各市,表明其科技進步水平只處于中游偏下的位置,但是要注意到2004年該市的科技進步綜合指數相比2003年增長29.72%,在12個城市中排名第一,說明該市的后發優勢突出,科技進步水平正在迎頭趕上先進城市。
在第三層次城市中,其排名分別是:徐州8、7、8、8;連云港10、4、9、11;鹽城6、10、10、9;淮安12、11、11、10。徐州的得分排名情況顯示其在科技進步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比較平衡,但是徐州在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和全員勞動生產率這兩項指標上在所有城市中處于最后一名的位置,表明它的高技術產業不發達,人員勞動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連云港盡管在其余的科技產出各項指標上都比較低,但其2004年獲得上級政府獎勵項目數排名第2,由此顯著的提高了它的科技產出得分,使其科技產出排名第4,比較靠前。另外連云港的科技投入水平本就不是很高,2004年它的科技投入指數相比2003年又下降了27.84%,表明連云港只有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才能為其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其科技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鹽城的科技投入水平得分較高得益于政府對科技投入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4年它的本級科技三項費決算增長比例達到45.04%,遠高于其它城市。淮安是所有城市中唯一一個科技進步綜合指數有所下降的城市,政府只有保證持續的科技投入,科技進步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淮安還和第四層次的宿遷一樣同處江蘇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科技資源缺乏、科技力量不足,嚴重影響了兩市的科技進步,也阻礙了兩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只有重視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參考文獻:
1.仲偉俊,胡義東,梅姝娥.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指標體系及計分方法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2):13-18.
2.李永全.云南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實施研究.云南科技管理,1999,(1):8-13.
3.張黎,銀路.西南地區四省一市科技實力評價及其分析.軟科學,2003,17(1):60-63.
作者簡介:梅姝娥,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樹峰,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