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有愛衛生的習慣。但是,現實中,某些人的“衛生習慣”實際上并不科學,甚至帶來不衛生的后果。
用酒消毒碗筷 一些人外出進餐時,常用白酒來擦拭碗筷,以為可以消毒,減少細菌,理由很簡單,醫生就是用酒精來消毒的。殊不知,醫學上用于消毒的酒精濃度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0%以下,根本達不到消毒的目的。
用白紙或報紙包食品 一些人甚至是食品店,愛用白紙來包食品。一張白紙,干干凈凈的,細菌應該很少的了。事實上,白紙在生產過程中,會加用許多的漂白劑,紙漿雖然經過沖洗過濾,仍含有不少的化學成分,會污染食物。至于用報紙來包食品,則更不應該了。因為在印刷報紙時,會用許多油墨或其他有毒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
將變質食物煮沸后再吃 在炎熱的夏天,有的剩余食物有點變味了,一些主婦便將這些變質的食物經過高溫壓煮過,以為徹底消滅了細菌,不至于浪費食物。而醫學證明,細菌不只是自己會進入人體危害作亂,它們在進人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非常耐高溫,不易被破壞分解。因此,這種用高溫加熱加壓方法來處理剩飯剩菜的方法是極其冒險的,不值得提倡。
用衛生紙擦拭餐具與水果化驗證明,許多衛生紙(尤其是街頭巷尾非正規廠家出品的衛生紙)消毒并不好,即使消毒較好,也在擺放過程中被污染。用這樣的衛生紙來擦拭碗筷或水果,并不能將物品擦干凈,反而易帶來更多的細菌。
用鹽來消毒食物 不少細菌能在堿性溶液中受到抑制,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于是一些人認為鹽能殺死細菌,將一些稍稍變質食物加多一些鹽煮后再食,結果導致食物中毒。這是未能區分抑菌與滅菌的概念。
長期使用一種藥物牙膏藥物牙膏對某些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如果長期使用一種藥物牙膏,則是不明智之舉。因為,長期使用一種牙膏,會使口腔中的細菌慢慢的適應,產生耐藥性,等于說藥物牙膏起不到作用了。因此,應定期更換牙膏。
閉關門窗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城市里空氣質量差,灰塵多。因此,他們就將自己的房間門窗緊閉,認為這樣可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新。事實上,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因為,空氣猶如水,停則變質。人們在室內不斷地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使空氣中的氧氣含量越來越少。此外,陽光對細菌有殺滅作用,常開窗透氣,就可以請陽光殺菌,使室內的空氣中細菌數量達到最低水平。除非居室周圍有化工廠之類嚴重污染,否則還是開窗為妙。
用不潔抹布擦臺 實驗顯示全新的抹布在家庭使用一周后,滋生的細菌會讓你大吃一驚,如果是在餐館中,情況會更差。因此,用抹布擦臺,要先洗透才用,抹布每隔三四天就用水煮沸消毒一下。當然,如果使用一次性桌布,則可避免抹布帶來的危害了。
用紗罩蓋食物 用紗罩蓋食物之后,雖然蒼蠅不會直接碰到食物,但蒼蠅在紗罩上停留時,會使細菌等污物掉下;再從紗孔中掉進食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