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哥德巴赫猜想“1+2”成果發表40周年,也是陳景潤辭世10周年;而最近,又有一位華裔數學家摘取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他就是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按規定,每屆菲爾茨獎最多同時授予四人,今年恰好就是花落四家:除了陶哲軒,還有37歲的俄羅斯人奧昆科夫和36歲的法國人維爾納,而最受關注的要算破解了龐加萊猜想的俄羅斯人佩雷爾曼。然而,就在世界將目光集中在佩雷爾曼身上時,他卻消失了。
2003年,在為破解龐加萊猜想走出了最關鍵一步之后,這位數學隱士就消失在俄羅斯的森林里。菲爾茨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數學家,今年佩雷爾曼剛好40歲,如果拒絕,就意味著今生將與菲爾茨獎無緣。然而8月22日,當其他三位獲獎者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手中接過獎章時,佩雷爾曼還是沒出現。國際數學聯盟主席約翰·鮑爾認為,“佩雷爾曼肯定有自己的原因”,拒絕領獎不應被理解為他對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侮辱。美國數學家格林博士說得比較在理:佩雷爾曼“友好而害羞,對物質財富沒有興趣”,他“好像不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佩雷爾曼認為:“只要提出的證明本身是對的,就不需要其他的認可。”了解他的朋友說,實際上這很符合這位天才數學家的性格。他這樣做是在意料之中的,他是真的不需要那些獎賞和贊譽。
拒絕榮譽和獎金對于佩雷爾曼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96年,他拒絕接受歐洲數學學會頒發的杰出青年數學家獎。2000年5月,克萊數學研究所列出了七大數學千年難題,并為每道題的破解設100萬美元獎金,龐加萊猜想就是其中之一。兩年后,佩雷爾曼在網上公開了對龐加萊猜想的證明,讓美國數學界極為欽佩。2003年底,美國數學界專門為他召開了兩個研討會,但他都沒有到會。他說:“只要我不惹人注目,我還有權選擇做某些事情,如今我成為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我不能像寵物般什么也不說,因此我決定退出。”這是最近佩雷爾曼破天荒接受《紐約客》雜志專訪時透露的心情。盡量不演講,不喜歡被拍照,對《科學》、《自然》這樣聲名顯赫雜志的電話采訪也不理不睬……
《自然》雜志這樣詮釋佩雷爾曼的“隱士”本質:“他需要的是數學,而不是獎賞、金錢和地位。”當然,佩雷爾曼是數學隱士,但千萬別以為他就像是單槍匹馬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恰恰相反,在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道路上,他不是孤身一人。2006年6月,中國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曹懷東發表了完整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論文。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兩位科學家卻表示,破解龐加萊猜想是因為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就是指佩雷爾曼。
一個形狀不規則的梨或是香蕉能夠變形為一個球體,但空心的甜甜圈就不行。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任何一個封閉的三維空間,只要它里面所有封閉曲線都可以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就一定是一個三維圓球。這就是法國數學家龐加萊1904年提出的著名猜想。
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一些科學家陸續部分證明了這一命題。1982年,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創立“瑞奇流”新方程,為證明龐加萊猜想提供了新“工具”。正是在此基礎上,佩雷爾曼“在集體努力中克服了最后一道難關”。8月23日,漢密爾頓在國際數學大會這樣評價佩雷爾曼的工作。
龐加萊猜想由“猜想”最終變成“定理”,還需要經過最后的檢驗關。但佩雷爾曼和漢密爾頓、朱熹平、曹懷東等人至少再次證明了科學界“合作”一詞的現實含義。而隱者之風并沒妨礙佩雷爾曼與世界一流數學家們合作,面對科學界的浮躁他保持了難得的遺世獨立。
佩雷爾曼花了十年時間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關鍵部分,卻從沒想要用它換取什么。他甚至把證明結果直接放在互聯網上,而不是在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他在論文中說:“假如有人對我的破解有興趣,他們就可在網上看;我已經發表了證明,這是我所能做出的貢獻。”
龐加萊本人說過:“創思雖然只是漫漫長夜中的靈光一閃,但這便是一切。”對佩雷爾曼來說,“只享受數學思維快樂而不計較其他”的隱者風度或許就是成功的秘訣。就像美國數學家安德森說的:“佩雷爾曼來了,解決了問題,其他的一切對于他都是膚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