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這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舉,在此,各行各業都要大興創新之風,力爭把各項工作做到實處,取得實效。作為地方政府,是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為此更應該搞好創新工作,并要把創新貫穿地方政府一切工作和一切工作的始終。這幾年,地方政府在落實創新精神中確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沒有把“創新”與一些實際工作對接好,結果出現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要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在創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建立創新型地方政府,筆者認為在地方政府創新工作中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要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切工作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實際生活中,創新出活力、創新出效率,但創新不能憑空遐想,不能脫離實際冒進,創新必須與繼承相結合。當前,我們許多地方政府在處理“繼承”關系上不錯,但也有些地方政府很容易受屆別影響,受“政績”影響,一些地方政府首腦不喜歡生活在別人的“思路”中,別人的“陰影”里,自己上臺總喜歡燒幾把火,總要來個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大調整,一屆一個“新思路”、“新方法”,結果是后屆否認前屆,割裂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連貫性,領導思想花樣層出,老百姓則被折騰得不知所措,這種把群眾當成試驗自己“新思想”靶子的作法,使得經濟社會無序發展甚至處于紊亂狀態,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的裹足不前。
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著眼點是“求承”,即本著從繼承出發,把自己前任及更前任長期實踐以來積累的正確思路、工作方法、經驗堅持下來,對其一些不足進行總結、反省,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對路的、有創意的、方便可行、有實效而群眾又樂于接受的新舉措,立足實地實際謀發展,這既對歷史負責,又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繁榮昌盛,且同樣能體現政績。以“求承”真正實現一舉多得,即是說,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應成為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首腦實際工作中的首選。
第二,要處理好創新與實事求是的關系。實事求是不僅過去是正確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今天仍是我們思考問題謀求發展的出發點,而且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仍有存在的內涵。依據實事求是,我們實際工作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反對任何形式的架子,脫離實情的標新立異。具體在地方政府工作上,首先要立足于實際,多作調查和研究,然后在調研基礎上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其次是規劃要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要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規劃既要有近期達到的目的,又要有中期發展目標,還要有長期發展前景,讓老百姓既得當前利益,充分享受改革開放成果,又有遠期盼頭和奔頭,從而激發廣大群眾的生產激情,提高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人民群眾的向心率;其三是實際工作要多為老百姓著想,多作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實際工作要以群眾是否滿意、是否高興為基本出發點。以引導、調節為工作的重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好裁判員、當好服務員,必要條件下還要當好地方名特優產品的推銷、宣傳員。處理好創新與實事求是的關系,簡言之“求實”,這就要求我們要遵從客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科學,該作為的大膽作為,不該作為的則堅決不作為,從而使地方政府形成強大的戰斗力,進而引領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
第三是要處理好創新與借鑒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社會,除了在自己管轄區內指導和宏觀調控經濟社會發展外,還經常派員外出學習、考察,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重要舉措,也是符合社會開放性發展和經濟社會走向相互包容、互相促進的潮流。學習和考察,目的是為自己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尋求路子,是取人長補己之短的明智之舉。現實生活中“取經”有許多成功之處,但也應看到有事與愿違現象時常發生,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以致一些項目因“水土不符”出現流產。
事實上,別人的經驗好、項目好,但是否能在自己所在地發芽生根,需要實踐檢驗。在學習考察上,我們應多從思想觀念上人手,側重于借鑒、參考,立足于本地實情。
第四是處理好群眾首創和干部創新關系。群眾是英雄,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生產力的推動、實踐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民群眾以自己的行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并在歷史長河中有各種各樣的發明和創造。地方政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者,在實際生活中一定要發揮好群眾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積極性,實現好人民群眾(勞動者)與自然界(勞動對象)的最優化組合,把群眾在長期實踐中創造(總結)出來的意見、建議、做法加以歸納、運用、推廣,走一條創新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路子。
政治路線確定后,干部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干部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工作的直接制定和發布、督促者,地方政府的職能,事實上操縱在干部手中,干部由于所處層面,一方面是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引領者,能以調研身份把群眾的好經驗好作法(即實際創新)進行科學合理總結,又能從總結中實踐,理論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另一層面的創新,這種勞動意義更為特殊。地方政府要實現最優質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干部的積極因素必須充分調動,從而使整個經濟社會建康發展。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