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日,參照世界百余著名燈塔造型,造價百萬的青島奧帆基地燈塔正式啟用,照亮了05-06克利伯環球帆船賽的環球船隊進入浮山灣的航程。從五四廣場向浮山灣海域望去,整個塔的主體更像一個碉堡,上面有一個類似于燈籠似的建筑,里面裝有引航用的航燈。該塔位于青島市奧帆基地主防波堤的頂端,取自“2008”之意,整個塔高20.08米,燈塔底部直徑6米,上層燈籠的直徑4米。
100多年來,每當夜幕降臨,青島海區的燈塔都會以其獨特的發光方式,閃爍在黑藍色和城市背景線上,為青島的大海、青山、紅樓和長橋平添了一種朦朧的迷人色調。
青島,三面環水,港灣、島礁眾多,東南瀕臨浩浩黃海,是一座水陸資源豐富的海洋城市,也是中國東方的海上門戶。每當夜幕降臨,沿岸的燈塔明滅閃爍,遠遠望去,如一條晶瑩剔透的鉆石項鏈,鑲嵌在島城的海岸線上。
多少年來,小青島那白色的燈塔、紅色的光柱,成了青島的象征。連20世紀初葉,從大連乘船路經青島的魯迅先生,也曾經為之神往。你能說燈塔僅僅作用于海上導航嗎?你聽說過一個德國兵,曾經有過一段拔槍怒射燈塔的傳說嗎?你知道一片夜,一盞燈,四面海,三個守燈人漂泊于小小海島的故事嗎?朋友,真實的故事也許不一定動人,但動人的故事一定很真實,就像昨天剛剛發生過的一樣。
馬蹄礁燈塔
“馬蹄礁燈塔”位于膠州灣內,建造時間于1904年。它是膠濟鐵路建成之后,在開挖青島大港時修筑的重要灣內燈塔。因燈塔是建在“半圓形”的馬蹄礁上,故名“馬蹄礁燈塔。”
“馬蹄礁燈塔”的為石砌,塔高11米,燈高13.1米,燈質為6秒鐘閃兩次白色光束,射程可達7海里?!榜R蹄礁燈塔”的主要作用是為進出青島主航道和其東側小航道的船舶提供助航。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馬蹄礁曾經是老青島人的“釣魚臺”。故每年春秋季節,眾多釣魚者均拉結伙,搭乘小舢板咸集于燈塔周圍。當然也有夜釣者,據說凡夜釣的人,每每收獲頗豐。
團島燈塔
“團島燈塔”始建于1899年,最初為簡易鋼架燈樁,上懸掛數盞白光燈,作為臨時備用。1900年,建成石砌八角形燈塔,塔高15.2米,燈高24米,并有機房等附屬建筑。
“團島燈塔”的燈質為明暗白紅綠色三光束,每5秒旋轉變換一次,射程15海里?!皥F島燈塔”最珍貴的是其大型水晶玻璃燈器,它是由幾十片水晶玻璃組成的750毫米的鼓形透鏡。入夜時分,由這種鼓形透鏡所交替發出的白紅藍三色光柱,由空中直達遙遠的海面,景色炫目而壯觀,成為舊時團島觀燈之一景。此外,在燈塔的頂層,還設有電霧笛,每逢雨霧天,嗚嗚鳴響,青島人俗稱之為“海?!薄?/p>
小青島燈塔
“小青島燈塔”建于1900年,塔高16米,燈高32米,為石砌錐形白塔。其燈質為紅色光束,6.5秒閃爍一次,射程12海里。其燈器原為水晶玻璃牛眼透鏡,1996年大修時拆除,存于秦皇島中國航標博物館,現改為FGA-175型燈器。
也許,有些到青島來的游客會對“小青島燈塔”發紅光感到奇怪,原來,這是因為青島灣一帶暗礁很多,需要用時對進出青島灣、膠州灣的船只提出警示。
大公島燈塔
“大公島燈塔”于1908年始建,1996年重建,為玻璃鋼塔體。塔高10.4米,燈高131.8米,燈質為白色光束,5秒鐘閃爍一次,射程15海里。島上原有的玻璃燈器于1996年重修時拆除,現為PRB-46II型燈器。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島上曾有一只百年大蛇,藏于洞中。每年春秋季節,候鳥遷徙該島時,大蛇多以鳥蛋為食。后來,一守島戰士,用沖鋒槍擊殺大蛇,蛇皮曾被中山路委托商店收購,置于櫥窗內供市民觀看,蛇皮寬約80厘米。1999年,島上曾發現德占青島時遺留的“嵌字瓦片”。島上禽鳥、野兔非常多,道路四通八達。
朝連島燈塔
“朝連島燈塔”建造于1899年,石砌結構,是青島地區最早的燈塔。塔高12.8米,燈高80米,燈質為白色光束,每10秒鐘閃爍一次,射程24海里。其原有的燈器,在1996年大修中拆除,現為PRB-21型燈器。
朝連島原名“潮連島”,分別為兩個相連的小島,相傳兩島因常年為一泓潮水相連而得名。島上的燈塔仍為德占青島時所建,也是當時德國海軍在青島海域建造的規模最大的燈塔。
千里巖燈塔
“千里巖燈塔”的建造時間為1957年,1979年又重建,石砌結構。塔高10米,燈高84.6米,燈質為白色光束,每15秒閃爍一次,射程24海里,燈器PRB-21型。
千里巖是青島最東端的海島,也是青島地區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即將進入21世紀新千年之際,中央電視臺發布中國最先進入21世紀的城市時,曾以此為坐標。
92年前的兩聲槍響
1897年11月14日德國軍隊侵占青島后,即著手勘測包括膠州灣在內的青島港灣。在德軍向德國海軍部匯報的檔案中,他們把團島燈塔的建立,看成是對膠州灣實行全面接管、控制的一個里程碑。
在這座燈塔內,德軍每天都記錄下進出膠州灣的船只的數量、當天的氣象、海流等狀況,供軍方研究參照。德軍還將燈塔周圍的團島岬角封閉起來,作為軍事禁區。因此,在20世紀初,中國人是不可能進入團島燈塔的。深受德國殖民統治的青島人,只通過眼睛和耳朵來認知這一航標的功能。有時,雨霧來臨,風浪突起,塔上的霧號就會發出“哞哞哞”的牛叫聲。老人們說,這是海牛在叫。當時的一些小說里,也常常描寫到這一情景,稱之為“異域的中國港”。這種獨特的歐洲海港情調,一直保存到了現在,形成了青島海濱的一種旅游特色。
對于這種海牛的叫聲,青島人一向是聽而不煩的。為什么呢?原來,這種低音頻的設計,最初來源于對于人體心臟跳動的理解。據說,海牛的叫聲與人的心臟跳動的頻率基本吻合,所以才能久聽不厭。
德國人在統治了16年之后的1914年11月7日,日本接管了青島,當然這座燈塔也就換了主人。據說,在德國軍隊向日本投降的當天,一個守塔的德軍士兵爬上了燈塔的最頂端。他拔出手槍,朝著塔頂的銅球,憤怒地開了兩槍。至今,銅球上的彈孔還歷歷在目。這可以說是兩個外國列強在爭奪青島時留下的遺跡,也是青島在世紀初的一種戰爭創傷。
曾有游客對此開玩笑說:“德軍的這種憤怒,就像是小偷剛偷到了東西,卻又被強盜搶走了一樣。”事實正是如此。
小青島舊事
青島之名,來源于小青島。小青島正式命名之時,是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之后。有人說,小青島上如果沒有燈塔,這座青青的小島就缺少了靈性,這話的確不假。
島上的燈塔是白色的、姣小的,如一位凌波仙子,總是駐足于萬頃波濤之上。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看它,風景各不相同。那一束束紅光,間或飄蕩于波光之間,曾引發過多少墨客騷人的聯想。連解放前的舊電影里,也能找到這座白色小塔的影子,那些寄存于民間的像冊里的舊照就更不用說了。與其說青島人喜歡小青島,不如說青島人更愛島上的這座小白塔。
然而,在改革開放前,小青島作為軍事用地時,這座小島還是禁止拍照的。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常常聽到這樣的故事,說是某某人,在對著小青島拍完照時,卻被過來的軍人糾察隊給沒收了膠卷。從這里說,小青島多少給人增加了一點神秘。那時,不用說到燈塔上去看看,能到島上去一次,也不一種榮幸。今天,許多青島人都已登塔回望過青島的前海一線,有的還參觀過島上日軍當年留下的小鐵軌。小青島成了青島人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