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總第374期(06,7上)發表稿
評本期8月下總第377期發表的稿件,請在該期雜志出版后20日內寄(發)《編讀在線》主持人鄢文江收。
評選好稿請填寫第81頁的“讀者評刊表”。凡是當期的文章都可以評論,包括封面、版式等。電子郵件、傳統信件均可參與,選稿時都將一視同仁。
讀了《七年苦戀成陌路》一文,使我陷入長久的沉思中,不管故事的真實性有幾分,但這篇文章的男女主人公“我”和吉利,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扮演他們的角色。在一起相戀七年,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因為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污染了他們純潔的愛情、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使他們的七年苦戀變質了。試想,人生有幾個七年,在這樣一個現實得讓人可怕的社會,要想保持永遠不變的愛情是多么的難啊!
從他們身上,我也感觸良多,我和男友在經營兩家電腦培訓班,而且他最近還正在籌備開網吧,偏偏在這個時候,姐姐和同學給我打來電話,紛紛表示在公司做事薪水可觀,工作輕松,生活又很悠閑。仔細想想,我和他們相比較,我真的相差他們好多,我這里工資又不高,工作時間又很長,幾乎是沒有什么空閑時間去玩。所以一想到這些,我的脾氣就很暴躁,狠下心來對男友說,我想出去上班,沒想到他當時就氣得發抖,對我更是恨得不得了:一方面他認為,我出去是為別人打工,還不如做好我們共同的事業;另一方面他怕長相甜美的我出去學壞,遇到有錢人就變心。畢竟我們有一年多的感情,都論及婚嫁了,他氣呼呼地說,我把所有的收入都交給你了,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外面也不能撿到黃金吧?我想想也是,只要我們感情好就可以了,不要太羨慕別人。
(廣東深圳王琴)
從《天堂山的喜事》一文中不難看出,強仔是個忘恩負義的人。當初他考上大學時,鄉親們都以他為榮,盡心盡力支持他,尤其是他父親,節衣縮食供他讀書,有病也舍不得去看醫生。但他不僅畢業三年都不回家,還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的父老鄉親,連他的婚禮也不讓雙親參加,怕被人笑話,擔心給他丟臉。
有這樣的想法真是太不應該了。但愿他父親的死以及村長的話,能喚醒他那顆變質的心。
(廣東深圳藍藝)
《城市垃圾袋》是一篇難得一讀的好小說,很久沒有讀過這樣讓人為之動容,讓人心酸落淚的文章了。
“看著癱在地上的自己,我發現我像垃圾桶邊的垃圾袋,價格廉,用途多,用完了就被隨手丟棄在城市的某個地方,輕得沒有重量。”多么形象貼切的比喻!的確,在很多的私營企業,打工者在老板眼中,只是一個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垃圾袋,需要時隨手提過來,任意裝滿他們認為必須的東西,從不考慮其容量與承載是否超過負荷,哪怕會抻破也毫不痛惜。他們從未想過,正是這些身份卑微的打工者,用血和汗水澆鑄成他們的財富之塔,創造了繁華的城市文明。
這是一幕不該發生的人間悲劇。盲腸炎,一個很普通的病例,在我們那里只需花幾百元錢,做個小小的手術幾天便可痊愈,但是在這樣一個物質高度文明的城市,竟被一個唯利是圖的庸醫給枉送了性命。作品通過一個生命的消亡,無情地揭示了現代社會的一連串弊端:醫院,藥價奇高,亂收費,名目繁多。不顧醫德吃拿卡要者有之,不學無術坑蒙拐騙者有之。工礦企業的老板,刻薄、好色,為富不仁,偷稅漏稅,甚至不顧國家法令做一些令人發指的黑暗勾當。文明社會的文明人,精神麻木,缺乏正義感和同情心,遇危退縮自保見死不救。那么,誰來保護這些終日辛苦勞碌,卻生活在最底層的這樣一群龐大的弱勢群體呢?借助法律,投訴無門――一系列的社會保障制度落不到實處。解決貧困人群看病難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平抑藥價查處亂收費規范醫德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一陣風,風過后,改頭換面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這些不爭的現實,是造成一次次工傷事故、礦難事故、醫療事故等草菅人命的事件得以發生的根源。
這是一篇針砭時弊的好文章,作者犀利的筆鋒敢于剖析社會的陰暗面,通過一個沒有了生命的靈魂的一聲吶喊,喊出了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最底層人的最強音:打工者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尊嚴是沒有保障的,很多時候甚至生命都是沒有保障的。
我們的社會要安定,時代要發展,經濟要騰飛,就必須切實可行地完善這些社會保障制度,使其有可操作性,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億萬貧困人口“幼有所托,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人人安居樂業”,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走上繁榮富強的快車道,中華民族才能姿態高昂地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廣東中山馥郁)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客人走過羅浮山》一文,從小學生蝦子的所見所聞中,生動地揭露了某些官員下基層不是想著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卻處處吃、拿、卡、要的丑陋現象。他們根本配不上客人的稱謂,倒像是強盜、土匪,應該清理出干部隊伍,以免影響了共產黨的干部形象。但愿有一天這類“官”真的回家“賣紅薯”,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
(廣州番禺 盧彬)
7月上期有幾篇文章我讀了幾遍仍然余興未了,尤其是《天堂山的喜事》和《客人走過羅浮山》讓我心醉又心碎,這也許是我出生在貧困的山區,見過太多而自己又無法表達出來的緣故吧。
謝謝二位作者,是你們寫出了山區的真實和人性的本質,寫出了我無法表達的心聲。也謝謝貴刊的編輯,是你們的辛勞讓我們在打工路上有了歡樂和傾訴。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精品發在貴刊上。
(廣東惠東涂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