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白領中,流行一個詞:房奴。房奴者,房子的奴隸也,是指那些貸款買了房,每個月為了還貸而不得不節衣縮食、疲于奔命的人。有人比喻說,當上了房奴就等于套上了一副10年、20年甚至30年都解不開的枷鎖。

聰明的尹小姐
尹小姐是家在天津、人在上海的一位年輕白領。2002年到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時,在她上班的徐匯區租了一個上海人稱作工房的老房型的一居室,每月房租1300元,大約占她收入的七分之一。僅僅花在住上就1300元,對于普通的工薪階層,也許是太奢侈了,但對年薪10萬元的尹小姐來說,沒有絲毫經濟壓力。
2003年春節回家探親時,她老爸給她算了一筆賬,當時她如果買套與她租住房屋水平相似的二手房,即40平方米的一室,每平方米約9000元,總價約36萬元。假如首付8萬元,貸款28萬元,25年,每月還貸本息恰好與房租不相上下。這樣一來,除去一筆首付外,花同樣的錢,房子就是自己的了。
尹小姐覺得有道理,回滬后馬上張羅買房之事。可又一想,買房畢竟是件大事,既然買,就應有個稍微長期的打算,至少要比現在租住的強些,當然,新房比二手房更好。幾經考察,附近倒是有幾個在建樓盤,但最小的也在60平方米左右,單價在14000元至17000元之間,一套房總價至少80萬元。首付20萬,貸60萬,30年,每月還貸雖說比房租增加了不少,以她月收入近萬元相比,不過只占四分之一強,因而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每月所花的錢,是“真正”用在了自己的房產上,而不是“白白”交給房東了。
計劃已定,凈等著開發商開盤銷售。誰知這一等,樓市形勢突變,一天比一天貴,總想便宜一點再買,等來等去,上海中心城區的房子少說也兩萬一平方米了,尹小姐看中的那種房型,總價已達百萬。尹小姐猶豫了。到這年春節她再回家探親時,老爸分析說,別看房價屢屢上漲,但租價卻漲幅有限,建議她換個稍大些的、自己喜歡的房子,仍然租住,暫不買房了。
尹小姐回滬后,果然換了一處同處于市中心,但小區環境極佳、面積有所擴大的次新房,月租金不過1600元。
就這樣,尹小姐終于沒做房奴。然而像她這樣幸運——有老爸那樣善于理財的人做指導,把“產業”又看得不那么重,畢竟是難得的。
肖先生的苦衷
也是白領的肖先生,在北京一家大眾媒體工作,老家在南方。開始兩年,他和同事合租一套兩居室,每人每月房租700多元,這只相當于他月收入的十分之一,日子過得很輕松。但作為“北漂”的肖先生總覺得在這座人人向往的大都市里,缺乏歸屬感。上班時坐在現代化的寫字樓里,指揮幾個小兄弟跑娛樂新聞,很像那么回事,可一回到“家”,就覺得自己不屬于這個城市,心仍在“漂”著。尤其是已婚的肖先生,每當妻子來北京團聚時,為了享受幾天難得的“二人世界”,住酒店的花銷,往往要花掉兩個月的房租。面對熱火朝天的房地產市場,肖先生想到了買房。
為了上班方便,再考慮到價格因素,肖先生把目光鎖定在建國門外東三環與四環之間的位置,那里樓盤眾多,也算高尚社區,離自己辦公的寫字樓不遠,房價在每平方米8千到1萬元之間。只是沒有小房型,面積最小的也在100平方米以上。肖先生和妻子商量,反正她遲早也會到北京發展,干脆一步到位,于是選中一套110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101萬元。因為肖先生已35歲,貸款期只能在25年以內,兩口子商量還是盡早還清的好,便選擇了20年。這樣一來每月還貸本息將近6千元,盡管這已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他們倒不覺得有壓力感。
問題出在一件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事——肖妻懷孕了,這使夫妻雙方的老人喜不自禁,在他們看來,30多歲的小兩口,早該要孩子啦!可是這對未來的父母卻有點犯難:這孩子來得真不是時候。眼看房子錢要花去每月一半多的收入,有了孩子必將降低生活水準,可是看到老人們迎接第三代的迫切心情,況且孩子早晚得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咬牙,要了!
盡管有了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但后來的窘境是肖先生所始料不及的,孩子出世后,體力和精力的消耗不說,單是經濟上的壓力已讓兩口子喘不過氣來。雪上加霜的是,孩子奶奶在一次帶孩子看病的途中,不慎摔倒,大腿骨折。老人本不寬余,肖先生豈能坐視?
就這樣,肖先生好日子沒好過,從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白領,一下子滑落到不得不舉債的地步。
置業觀念的碰撞
其實,促使肖先生下決心買房的,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觀念:中國人的置業觀。長久以來,中國人省吃儉用的目的非常明確:置業。傳統的理財觀念總是把買房子置地作為首選。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往往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下一代、下下一代。而長年的社會動蕩,又使人們對于財富的載體憂心忡忡,以至于認為任何“浮財”都是不可靠的,唯有跑不了、搬不動的房地產才最“牢靠”。
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牢靠”吧。
不錯,貸款買房以后,每個月支出的貸款本息,不再是“白白”送給房東,而是真真切切地花在了自己房子上。況且,貸款還清以后,盡管自己老了,不是可以留給兒孫嗎?可是我們恰恰沒有想,屆時留給他們的到底是什么遺產呢?
一般來講,作為不動產,房子的使用期限不過50年,那么住了30來年的房子是個什么概念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它已超過折舊期的一半,外觀墻皮脫落,內部管道老化,墻壁地面開裂,里里外外故障頻發。還不要說到那時房型的老舊已讓人無法接受,就是零零星星的維護修理所花的精力和金錢,也已使人頭疼不已。有人說,一些城市的舊時風貌建筑,多少年了,不還依然矗立嗎?可你知道,為了保護它們所花的錢,比建新的還多得多呢!那沒有可比性。最有可比性的是建國后的那些老公產房,不過三四十年的光景,如今它們不少已成為拆遷對象,沒拆的也早就丑陋不堪了。到時候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會看得上那破玩藝嗎?

中國有句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惜,我們大抵嘴上說說而已。倒是比我們闊得多的美國人常常對這條中國古訓身體力行。鼎鼎大名的美國富豪、投資家沃倫·巴菲特今年6月宣布,將自己的310億美元——想想,310億是個什么概念——捐給一家慈善基金會。有記者采訪時問到巴菲特捐款的初衷,他說:“富裕的父母應該給孩子留下足夠多的錢,讓他們做想做的事;但這筆錢也不能太多,否則他們的孩子注定一事無成。”注意,這位有頭腦的富翁明確表示,給后代錢是為了“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讓他們坐享其成。
遺憾的是,筆者采訪中,多數人不以為然,只有一位購置了別墅的40歲成功人士,對此大加贊賞,他的理由很簡單:日后我若把豪宅留給兒子,他還能享受到如我這樣,經過拼搏,40歲就能成功置業的喜悅嗎?我們在贊賞這位成功人士的同時,不免遺憾地想到,這樣的人在目前的中國畢竟不多啊。
買房與租房的經濟賬
除去觀念的問題以外,現代人不能沒有經濟頭腦。那么,我們就來算算在當前的樓市狀態下,買房與租房的經濟賬。
買房:
以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廣州、青島等一、二線城市為例,一般的地段,買套90平方米的二居室,要七八十萬元,就算75萬元,首付三成,22.5萬元,貸款52.5萬元,30年,光利息就要支出近40萬元,再加上各種稅費、裝修費、貸款手續費、公證費、保險費等各項支出,這套房子的總成本已達120萬元。
租房:
90平方米的較新的房子,各地租價不等,仍以以上城市為例,一般的地點,與上述所買同等水平的房子,月租金大約2000元,甚至更低,以2000元計算,假如租30年,總共付出租金不過72萬元。
同樣的房子,買與租相比,要多花48萬元,你說哪個合算呢?當然,二者年限不同,這不是我們的忽略,因為租房時總是新房或次新房,三四十年的舊房子,誰還租?所以30年以后便沒有可比性了。
租房的優勢還不僅僅如此。一位打定主意不買房的人,以個人的親身體會向記者總結出如下數條租房的好處:
——新的就業模式下,人不可能一輩子在一個地方不動窩,當改變發生時,租房人拔腿就走,極其方便;而買了房便很麻煩了,那是不動產,沒法跟著人走。
——租房住,沒有一個地方住十年八年的,總是選擇地點合適、結構新穎、房齡較短、租金合算的房子,不斷地流動,因而總有新鮮感;自己買了房,新鮮勁兒最多保持5年,以后就該“喜新厭舊”了,倘若當初購買得又不是太成功,加上房子存在什么無法克服的缺陷,豈不成了雞肋!
——租房住,機動性比較大,富裕時租個好的,遇到生活變故隨時可以調整;買了房呢,遇到什么意外,當經濟負擔加重時,在沉重的貸款壓力下便不得不降低生活水準和質量,甚至陷入困境。
——租房比買房省心。買了房,貸了款,不知哪天又出臺什么新政策,一會兒加息,一會兒納稅,一會兒賣房又有什么新規矩;租房住,除了每月固定的租金,別的一概不必操心。
事實上,從世界范圍看,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都是自有和租賃并存的,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有相當的比例是租房而不是買房的。有資料顯示,中國的住房自有率居然名列世界前茅,這不能說是正常的現象。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的居民住房保障體系,一個指導思想就是住房應實現自有和租賃并舉。
不買房的理由
近幾年來,房價的漲幅令人心驚肉跳。僅舉一例:一份上海的資料顯示,上海松江地區有一個開元廣場樓盤,2001年一期價格為2700元/平方米,2003年漲到3500元/平方米,到了2004年價格直逼5000元/平方米,要知道那可是上海不折不扣的郊縣啊!然而,5000元在上海樓市確實是個誘人的價格,一位在徐匯上班的人以為撿了個便宜,入住后才發現,連接松江和市區的輕軌9號線尚遙遙無期,他上班坐車要一個小時,還要步行20多分鐘,他說:“這是一件很苦的事。”
說到底,不買房的理由無非兩條,一是當今不少地方的房價大大超過了合理的范圍。什么叫“合理”?世界通行的標準,是房價為家庭年收入的6——8倍。例如一套80萬元的房子,只有家庭年收入為10——13萬元的人購買,才算合理。去年,北京一位著名房地產老板公開宣稱:我的房子只是賣給富人的。這話很傷眾,很不受聽,一時間輿論嘩然。可是細想,人家不過是說了句大實話而已,百八十萬的房子,的確是咱們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的。我們還真應該感謝這位老板,因為他給我們一些頭腦發熱的人,提了一個大大的醒兒!在他的提醒下我們應該作出這樣的回應:你不是不賣給我們嗎?你想賣,我們還不買呢!哈哈!前不久,南方某地有人發起“不買房運動”,據說響應者眾,居然征集到上萬人簽名。從初衷看,他們是抵制開發商,事實上這正是作為普通消費者的一個聰明而理智的選擇。
不買房的第二條理由呢,更簡單:租房比買房合算。其關鍵正如尹小姐老爸分析的,這幾年房價瘋漲,而房租幾乎沒動,特別是政府為調控房地產市場,對于買了房子想炒的人,做出了種種限制,買了再賣的話,減掉各種稅費之后已賺不到多少差價了,于是炒家們紛紛轉而出租。出租的多而承租的少,租金能高得了嗎?現在到房屋中介去找房子,房源多得令人眼花繚亂,而且中介費要出租方掏,對承租方是無償服務,這也很說明問題了。
當然,我們以上的分析是以當前的房屋售價與房屋租價之比為基礎,進行對比、計算的,至于日后準確的走勢,誰也不敢打包票,因此,對于正在買房與租房之間拿不準主意的人,一定要密切關注房屋市場的行情,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貸款買房的安全警戒線
那么,對于真正打算買房的老百姓來說,豈不成為一個終生無法實現的夢了嗎?當然不是。我們主張在現階段需要房子的人,盡量租而不要買,是通過對于房價和租價的比較,看出買房是不合算的,但是日后當二者之比發生變化時,買房當然是可以考慮的。
經過2005、2006兩年的政府對房市調控,成效正在逐漸地顯現出來。千萬別聽開發商們所謂“國八條失敗論”、“國六條無用論”等等蠱惑,中國的房地產業總有回歸到正常軌道的那一天,而且不會十分遙遠。一家標榜為“做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雜志”,在今年下半年的一期刊物中斷言:“在‘國六條’出臺之后,我們認為,房價已經無法再次大規模、大幅度上漲。現在只是一個用時間來達成共識和如何解決泡沫消落之后造成的經濟波動的問題了。”這個斷言準不準確,還需我們拭目以待。假如這個判斷應驗,屆時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且不說,單就高價買房的“房奴”而言,他們將面臨一場災難,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記憶猶新。
最后,我們想給打算買房的人(這里指老百姓,不是富翁)提幾點建議:
——擬購房屋的總價,應該在你的家庭年收入的10倍以內,假設除了正常收入你沒有一大筆存款的話;
——每月還貸本息,不應該超過家庭正常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否則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風險;
——假如租同樣的房子,月租金若與要買的房子月還貸額不相上下,買房就是合理的,否則,如果月租金明顯低于月還貸額,就要好好考慮了;
——預計買房后的家庭收入,只會提高而不會降低,就是說對日后的還貸要有十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