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一下沙馬。
沙馬出生于1945年,是一位猶太人。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被《舊約》里面的各種人物和故事所吸引,這為他后來成為歷史學家奠定了基礎。60年代,沙馬從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歷史系畢業。此后,在10年的時間里,他在牛津大學執教,教現代史。1980年到1993年,他來到美國,在哈佛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從1977年開始,他先后出版了《愛國者與解放者》、《富貴者的窘境》、《公民》、《山水與記憶》、《倫勃朗的眼睛》等著作,內容涉及荷蘭歷史、法國大革命、藝術史等。
除了偶爾出現在電視評論節目中,沙馬過著平靜的學者生活。
1995年,為了拍攝《英國歷史》,英國BBC電視臺持之以恒地用了兩年的時間,力邀沙馬編寫并主持這部大型紀錄片。1997年,沙馬終于接受了BBC的邀請,向當時自己正在執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請了長假,攜家人回到英國,開始了后來一段時間內家喻戶曉的名人生活。
15集的《英國歷史》跨越五千年時空。沙馬雖非英國歷史方面的專家,但憑借著自己已有的學識和從幼年開始就對歷史產生的那一份癡迷和激情,他邊拍邊學,將一些有據可查的花絮軼事、小故事小細節融進歷史的大故事中,以一位儒雅的大學教授身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以戲劇化、通俗化的形式,與觀眾一起探索從銅器時期到當代的歷史之謎,讓這檔“視”說歷史的節目既充滿了權威性又生動有趣。
沙馬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批評,指責他把歷史簡單化,他本人并非英國歷史方面的專家,是在濫竽充數。
觀眾、聽眾喜歡沙馬。他獲得了2000年度英國聽眾、觀眾協會最佳電視系列獎,被聽眾、觀眾視為最受歡迎的電視人物;他主持的紀錄片收視率擊敗過最流行的電視劇;他的歷史著作是2001年最流行的圣誕節禮品;他被《私眼》(Private Eye)雜志畫成漫畫,在英國人的眼里,能被這家雜志諷刺是一種光榮;他取代美女出現在《廣播時報》的封面上;他是劍橋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在他的影響下,申請去劍橋讀歷史的學生人數劇增。
因為對英國歷史的貢獻,沙馬被英國女王封為英帝國二等勛爵。
現在,沙馬任教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洲史、環境史及藝術史。
再來介紹一下易中天。
在中國,這是一個最近一段時間里許多人都很熟悉的名字。
易中天出生于1947年,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新譯〈國語〉讀本》、《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閑話中辦》、《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書生意氣》、《大話方言》、《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破門而入:美學的問題與歷史》、《帝國的惆悵》、《品讀漢代風云人物》等著作。
2005年4月,受央視《百家講壇》的邀請,易中天主講“漢代人物風云”,他獨到的歷史文化分析能力,妙語連珠的口才,奔放無忌、略帶調侃的另類說史風格,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易中天一炮打響。
同BBC一樣,《百家講壇》幾經游說,才有了央視的《易中天品三國》。從此,易中天也結束了平靜的學者生活,開始了處于“混亂戰斗狀態”的日子。
在尊重史實真實性的前提下,易中天通過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的趣說形式,把一般人通常覺得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講得充滿懸念、一波三折,生動有趣,雅俗共賞,獲得了老少皆宜居高不下紅得發紫的收視率;
與此同時,他也獲得了“麻辣教授”、“生猛史學”、 “學術超男”、“學術明星”等五顏六色的標簽和把嚴肅的事情娛樂化、庸俗化、粗鄙化的批評。
“歷史可以有一百種被敘述的方式。”
電視是大眾媒體,需要的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作為學者,沙馬、易中天都充分尊重了電視的這一特性,尊重了觀眾的接受方式。所以,他們在各自的國度先后以自己獨特的語言結構“視”說歷史,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6年7月,易中天的《品讀三國》出版發行,印數達55萬,上市之初便攀升至書店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他在受到觀眾、聽眾肯定之后,也贏得了讀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