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寫給印度總理的信
2006年8月15日下午,河南省虞城縣一中一間簡陋的教工宿舍內,30歲的女教師金麗莉,正在給印度現任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寫信:“阿姨,我最近有些苦惱,學生們的成績一直無法得到很大的提高……好了,不說這些不開心的事情了。您最近身體還好嗎?是不是非常繁忙……有時間的話,歡迎您來我的家鄉河南,這里很美……”
一個普通的中國女教師,怎么會給印度現任國大黨主席寫信?聽出記者話中的疑問,金麗莉笑了:“我和甘地夫婦通信已經有18年了,而這是我第32次給索尼婭·甘地阿姨寫信。你相信嗎?我之所以能和甘地夫婦結識并將友誼延續至今,還得感謝《西游記》呢。”
這個傳奇故事從1988年6月開始。1988年4月底,由中國少兒文化藝術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起了一次“國際友誼書信比賽”。當時,年僅12歲的金麗莉還是虞城縣工農小學的一名五年級的學生。接到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通知后,虞城縣工農小學便開始在全校學生中選拔參加比賽的選手。由于向來語文成績優異,寫作基礎扎實,金麗莉和其他兩名同學最終入選。
“6月12日中午,當班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說明情況后,我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你想啊,全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我能成為三個入選者之一,多自豪啊!巧合的是,得到消息的那一天正好是我12歲的生日。”說起當年的情形,金麗莉開心地笑了。
由于第二天一大早就要上交作品,老師在交代了有關注意事項和相關寫作的細節后,破例給她放了半天假,以便她好好構思。能參加比賽當然高興,可寫什么?給誰寫?回到家,拿起紙和筆,坐在桌邊,金麗莉犯愁了。
左思右想找不到下筆的角度,這時天已經黑了下來。“先吃晚飯吧,說不定靈感就來了!”媽媽提議。金麗莉坐在餐桌旁,飯菜端上來了,媽媽隨手打開了電視機,里面正在上演根據《西游記》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畢竟是孩子,看到電視節目如此精彩,金麗莉很快沉浸到了劇情中。
“看完《西游記》后,我好奇地問爸爸,真有‘西天’這個地方嗎?爸爸說,電視中唐僧取經的‘西天’其實就是指我們的鄰國印度。大概是看我感興趣,爸爸又介紹了很多關于印度的人物、故事,其中就說到了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這時,一個念頭突然從我腦子里冒了出來——就給他寫信如何?”
盡管寫信的對象過于特殊,但想著這只是孩子的一次寫作嘗試,信件也不會寄出,父母也就笑著點頭應允。最終,一封標題為《讓咱們兩家老鄰居團結起來》的書信完成了。信中,金麗莉以一個中國小學生的身份,表達對“西天”的贊美和向往,并向拉吉夫·甘地伯伯“建議”中印兩國和平共處,永遠友好。第二天一早,金麗莉把信交給了班主任。
甘地夫婦情系河南女孩
把那封寫給拉吉夫·甘地總理的信當成作業交給了老師后,金麗莉很快就把這件事淡忘了。畢竟,她還只是個孩子。可沒想到的是,由于她的這封信角度新穎,情真意切,充分表達了一個孩子對中印兩國世代友好交往的愿望,班主任老師在把這封信的復印件當作參賽作品轉交到組委會后,又把原件郵寄給了印度駐中國大使館,希望大使館工作人員能代為轉交給拉吉夫·甘地總理本人。考慮到拉吉夫·甘地總理看到這封信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班主任老師也只是簡單地把這件事告訴了金麗莉和她的父母。和老師的想法相同,金麗莉和父母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
一轉眼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金麗莉已經徹底把參加比賽以及給甘地總理寄信的事情忘記了。沒想到,1989年4月19日,北京的一家少年類報紙上刊登出金麗莉在“國際友誼書信比賽”中獲獎的消息。那時,金麗莉已升入虞城縣一中讀初一。
盡管消息來得遲了點,但還是讓金麗莉及父母激動不已。然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1989年5月7日中午,依舊沉浸在獲獎喜悅中的金麗莉剛剛放學回到家,就接到了郵遞員送來的一封掛號信。簽了字、接過信,拿起來準備看看郵自何處時,金麗莉卻愣住了:信封上面全是英文。急忙打開信封,里面還是英文。看不懂內容的金麗莉匆匆找到了爸爸金振海。在虞城縣一所中學當英語教師的金振海一看,激動地把女兒抱了起來:“丫頭啊,你猜猜是誰來的信?是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的來信啊!……他說‘我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衷心地祝你生日快樂’。”
是啊,自己的那封沒抱多大希望的信竟然真的送到了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的手上,他不僅看了,還回了信,并且從遙遠的異國他鄉送來了生日的祝福。
事情到此并沒有結束,而僅僅是開始。在接到甘地總理回信后不久,金麗莉又參加了一次“三熱愛全國青少年日記大賽”。比賽中,金麗莉以甘地總理的回信為內容,寫出了一篇《當我接到總理伯伯回信時》的參賽作文,結果此文榮獲二等獎。
要是甘地伯伯知道了我獲獎的消息,肯定也會很高興的。在得到自己獲獎消息的當天晚上,金麗莉拿起了紙和筆,認認真真地又給拉吉夫·甘地寫了一封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他。信的結尾部分,她孩子氣地寫道:伯伯,知道你很忙,不用浪費時間回信了,只要你能看到這封信我就很幸福了。
說是不用回信,可金麗莉知道,自己很希望再次得到甘地伯伯的認同與鼓勵。在焦急地等待了一個多月后,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的回信如期而至。信中,甘地對她的獲獎表示祝賀,并鼓勵她繼續努力。尤其令金麗莉高興的是,拉吉夫·甘地伯伯還隨信寄來了一張他和夫人索尼婭·甘地的合影照片,并親自在照片上簽了名。
交往在繼續,通信也在繼續,金麗莉和從未謀面的甘地伯伯的感情也越發深厚。那段時間,幾乎每個月金麗莉都要給甘地寫去一封信,從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到家鄉的變化,甚至是自己一些不愿與父母溝通的苦惱也全部寫在信里。用她的話說,如果不是考慮到甘地伯伯太忙太累,她恨不得每天都寫信。而對于她的信任,甘地也表現出了一個大國總理生活化的一面——從最初直呼她的名字,到改變稱呼為“親愛的孩子”或“親愛的麗莉”,從鼓勵、表揚,到指出缺點提出建議,甚至偶爾在信中還開起了玩笑。一個河南女孩和一位大國總理的忘年交就這樣確立了。
可正當金麗莉沉浸在這種非同尋常的幸福中時,一個她絕對無法接受的噩耗卻傳來了。
1991年5月22日中午,她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5月21日晚10點20分,年僅47歲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金麗莉說,那晚,她的眼淚一直流到天亮。她不相信,和自己通信以來,一直像長輩那樣關心、鼓勵自己的甘地伯伯,竟然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在悲痛中,她寫下了這樣一篇文章《深切懷念我誠摯的朋友——拉吉夫·甘地伯伯》。
1992年9月,已經上初中三年級的金麗莉,無意中得到了索尼婭·甘地以“拉吉夫·甘地基金會”會長的身份正在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的消息后,立即給印度駐華大使館寫去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請求轉達她對拉吉夫·甘地伯伯遇害的悼念心情,以及對索尼婭·甘地阿姨的問候。
一個半月后,金麗莉收到了索尼婭·甘地的親筆回信。索尼婭·甘地在信中說:“孩子,我記得你。沒想到在遙遠的中國會有一個女孩還在掛念著我已經去世一年多的丈夫。你曾經是我丈夫的朋友,而且也將永遠是我丈夫的朋友。現在,他追隨自己的理想先走了,但我還活著,希望我們會成為新的朋友……”在信中,索尼婭·甘地再次寄來了一張自己和丈夫的合影照片并簽名作為留念。不僅如此,為了表達誠意以及對金麗莉的信任,索尼婭·甘地還特意給金麗莉留下了自己的私人通信方式。
愿做中印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
河南女孩、印度總理及夫人,在常人看來,這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交點的兩條平行線。可金麗莉找到了,她不僅以一個普通中國公民的身份延續著自己與拉吉夫·甘地及夫人索尼婭·甘地的情誼交往,還在不斷交往的過程中客串起了“中印民間交流大使”的角色。
“所謂的中印民間交流大使,其實是同學們開玩笑說出來的。那時,我和索尼婭·甘地阿姨已經交往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考慮是,如果只是和阿姨通通信,說說生活瑣事也沒有多大意義。加上很多同學也想和印度的同齡學生交流,于是我就開始琢磨,能不能在這件事上下點功夫?比如,通過我的介紹,讓身邊的同學了解印度,然后請索尼婭·甘地幫忙,讓更多的印度學生了解中國。”采訪中,說到此處,金麗莉笑了。
1996年初,一個名為“中印友誼”的學生小組在金麗莉的倡導下成立了。其宗旨是:宣傳中國,了解印度,加強中印學生交流。由于金麗莉和印度總理夫婦交往多年的事情廣為人知,靠著這個“名人效應”的吸引,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小組的成員就增加到了近50名。而組長金麗莉理所當然成了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中印民間交流大使”。
1996年5月中旬,也就是拉吉夫·甘地逝世五周年前夕,金麗莉和小組成員反復研究后,決定給索尼婭·甘地寄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封給索尼婭·甘地的信,一張“中印友誼小組”全體成員的照片,以及專門為拉吉夫·甘地畫的一幅素描畫和幾顆河南當地鮮花的種子。
頗具含義的禮物得到了索尼婭·甘地的高度贊許。她在回信中說:“親愛的麗莉,首先我非常感謝你還能記得我丈夫逝世五周年的日子。你寄來的種子,將在我丈夫的墓前生出嫩芽。其次,看到你們的‘中印友誼小組’開展得那么好,我心中十分高興。我正在聯系新德里中學和托馬斯中學的學生與你們的活動小組聯系,希望你們互相了解和團結,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貢獻。”
20天后,索尼婭·甘地把新德里這兩所中學的穆罕默德、皮埃爾等一批學生的通訊地址寄給了金麗莉和“中印友誼小組”的成員們。雖然當時已經臨近高考,但小組成員仍然爭先恐后地與這些異國朋友通信聯絡,并很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至今仍通信不斷。
1998年9月,金麗莉大學畢業回到母校虞城縣一中任教。盡管身份不同了,但金麗莉依舊沒有忘記當年的愿望,她決定將自己“中印民間交流大使”的角色延續下去。1999年12月20日,在學生時代開辦的“中印友誼小組”基礎上,金麗莉組織成立了“中印友誼手拉手助學活動”,共有46名學生參加,意在幫助因貧困而輟學的印度中學生重返校園,并讓中國中學生與這些印度中學生交朋友,為發展兩國的傳統友誼培養更多的力量。
2000年春節期間,在金麗莉的倡議下,40多名小組成員節省下了2538元壓歲錢。3月初,金麗莉把這筆錢匯給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同時附信一封,懇請大使館工作人員用這筆錢救助當地貧困的中學生。兩個月后,10名獲得救助的印度中學生,通過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給金麗莉的“中印友誼手拉手助學活動”小組寫來感謝信。
2001年1月26日,印度發生了7.8級大地震,數以萬計的受災群眾無家可歸,許多兒童無法上學。這深深刺痛了金麗莉的心:要為受災的印度學生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金麗莉倡議為受災的印度中學生捐款,以購買他們急需的學習用具。之后,金麗莉他們共收到學生捐款4400余元以及學生自己制作的小紀念品和書畫作品共百余件。隨后,金麗莉帶著幾名學生精心選購了一批學習用具。
3月11日,金麗莉和父親金振海帶著購買的學習用具,踏上開往北京的列車。到達北京后,金麗莉撥通了印度駐華大使館的電話。時任印度駐華大使的梅農先生當即表示熱烈歡迎。上午9時,在充滿異國風情的印度大使館的客廳內,梅農準時接待了金麗莉等人。撫摸著他們帶來的學習用具,梅農連聲稱贊他們是一群“和平小天使”。事后不久,索尼婭·甘地專門給金麗莉寫了一封信,代表印度災區人民向她表示感謝。
2005年5月,金麗莉給索尼婭·甘地寄去了20多張反映河南農村風光的照片,并告訴她中印學生書信交往的最新情況。2005年6月8日,索尼婭·甘地回了信。信中說:“親愛的麗莉:看到你寄來的信和漂亮的照片,我非常高興,你們河南農村的風光確實讓人著迷。你們和印度學生互通信件我更是高興,我真誠地希望中印的年輕一代在許多領域可以加強合作。”
為了讓索尼婭·甘地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南及中國文化,2006年“五一”期間,金麗莉在父親的陪伴下到開封龍亭、登封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等地游覽,拍了很多照片。隨后,金麗莉把這些照片寄給了索尼婭·甘地。在信中,金麗莉特別提到少林寺的“達摩面壁”,還告訴她,達摩就是一位古印度的高僧。
2006年7月2日,金麗莉收到了索尼婭·甘地夫人寄來的一本由她編寫的《拉吉夫·甘地傳》。在信中,索尼婭·甘地熱情洋溢地說:“我盼望早日去河南訪問,盼望早日見到你和你的朋友們。你的英文寫得很漂亮。如果你來印度,我相信憑著你的英語功力,在印度交友、旅游、參觀我們的歷史古跡、山脈和自然景觀,恐怕不成問題。我希望我們能早日見面……”
金麗莉也盼望那一天早日到來。
[本文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上網,違者必究]
責編/哈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