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但怎樣吃才健康,那大有講究。飲食不僅要營養(yǎng)均衡,更要講五味調和。中醫(yī)學認為,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種基本的味,不同食物有不同的氣和味。不同的味與人體五臟各有其親和性,即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酸 味
酸味是由有機嚴產(chǎn)生的,烏梅、—石榴、山楂、檸檬和醋等食物中就含有有機酸。酸味食物有增強肝臟功能,健脾開胃的功效,對防治某些肝臟疾病有益,能消除胃酸降低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有些酸味食物(如米醋等)還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近年來,國外美容界一些專家還認為,經(jīng)常吃些酸味食物有助于保養(yǎng)皮膚。但過多地食用酸味食物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影響骨折的愈合。中醫(yī)學認為,偏嗜酸味食物會導致肝盛而乘睥,出現(xiàn)皮肉變厚、變皺和口唇干裂掀起。
苦 味
苦味由有機堿、無機堿離子產(chǎn)生,苦味食物有薤白、苦瓜、苦杏仁、茶葉和咖啡等??辔妒澄镉性餄瘛⑶鍩峤舛?、瀉火通便、利尿及健脾的功效,還有助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但是過苦的食物易導致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胃病患者尤其不宜多食。中醫(yī)學認為,偏嗜苦味的食物會導致心盛而乘肺,出現(xiàn)皮膚干燥和毛發(fā)脫落。
甘 味
甘味一般由糖類產(chǎn)生,甘味食物有飴糖、蜂蜜、蓮藕、桂圓、米面食品等。甘味食物可益氣補血,調和脾胃,緩急止痛,還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但過量食用會引起維生素B1的不足、齲齒、血糖升高和膽固醇增加。因此,糖尿病和肥胖患者應少吃甜食。中醫(yī)學認為,偏嗜甘味的食物會導致脾盛而乘腎,出現(xiàn)面色晦暗、胸悶氣喘、腰膝酸痛和頭發(fā)脫落。
辛 味
主要由辣椒素等辣味成分產(chǎn)生,辛味食物有姜、蔥、蒜、辣椒,胡椒、芫荽、桂皮和酒等。辛味食物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行氣行血的功效,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但由于辛味有較強的刺激性,過量食用會使胃潰瘍、痔瘡、肛裂、便秘和皮膚病等病情加重。中醫(yī)學認為,偏嗜辛味的食物會導致肺盛而乘肝,出現(xiàn)爪甲干枯不榮和筋脈拘急不利。
咸 味
咸味一般由鹽類產(chǎn)生,咸味食物如食鹽、醬、海帶、紫菜、誨蜇等。鹽是最鮮的調味品,能促進食欲、清熱解毒、調節(jié)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后,適量喝點淡鹽水,可維持人體電解質的平衡。但過食咸味食物,則會引起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加重腎病和水腫等。中醫(yī)學認為,偏嗜咸味的食物會導致腎盛而乘心,出現(xiàn)胸悶氣短、面色無華和血脈瘀滯。
由此可見,五味與人體的健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五味調和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誠如《黃帝內經(jīng)》所言,“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長育天命?!彼裕覀冊诎才攀匙V時,必須注意飲食品種的多樣化,五味的合理搭配。否則,如果長期嗜好某種味的食物就會造成營養(yǎng)的不良,破壞五臟的平衡協(xié)調,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呂氏春秋·盡數(shù)篇》指出:“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p>
另外,五味調和還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換作適當調整。春季萬物萌動,陽氣升發(fā),人體的機能也處于旺盛之時,在飲食上宜多選用辛、甘、溫之品,如韭菜、蓬蒿、芫荽、飴糖、姜、蔥、蒜等,因為辛、甘為陽,可助春陽生發(fā),溫食有利于護陽,少食酸澀、油膩食物,以免旰氣盛克制脾胃。故《千金要方》提出:“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夏季驕陽似火,氣候炎熱,人體腠理常開,汗液外泄,疲乏無力,在飲食上宜多選用酸、甘、苦涼之品,如木瓜、苦瓜、冬瓜,西瓜、山藥,綠豆等,因為酸、甘可以化陰生津,益氣,苦能清火,少食辛辣肥膩食物;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體皮膚干燥,口干舌燥,在飲食上宜多選用酸、甘潤之品,如菠菜、芝麻、紅棗,糯米、蜂蜜等,少食辛燥食物,以“少辛增酸”為原則;冬季朔風怒號,冰封雪飄,人體陽氣潛伏,肌膚寒冷,在飲食上宜多選用卒溫之品,如羊肉、狗肉、牛肉,韭菜、辣椒、姜、蔥、蒜,酒等,但要注意燥熱之品適可而止,以免使機體內伏曠陽氣郁而化熱,少食咸、冷食物,以免耗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