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軟件開發博士與廣西一家公司合作開發系統軟件,公司提供數據并提供巨額開發資金,給予高額報酬,然而博士卻同時在北京開了一家公司,偷偷把自己開發出來的軟件另賣。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還是被廣西柳州警方逮個正著。2006年1月初,柳州警方將這起罕見的侵犯計算機源代碼商業秘密的高科技、高智能犯罪案偵查完畢,涉案的趙某和王某被柳州市公安機關移交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博士“借雞下蛋”
柳州市軼新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軼新公司)是國內最早開發煤礦礦井生產輔助管理系統及通風輸配電系統軟件的企業,其在設計開發方面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2002年,軼新公司著手開發新軟件,需要物色軟件開發技術人員。經多方打聽,趙某進入了公司的視線。趙某,男,28歲,湖北武漢市人,武漢某科技大學博士生。2002年8月,雙方簽訂了技術開發合同,共同開發《廠礦輸配電系統CAD軟件》。
合同中明確規定,所開發項目的知識產權和版權均歸軼新公司所有,趙某有義務保護軼新公司的知識產權,未經軼新公司同意,趙某不得將項目的有關內容泄漏給第三方,否則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趙某工作十分賣力,經常加班加點,讓公司領導對他十分敬佩。不久,管理軟件開發出來了,公司十分滿意。2003年7月,軼新公司又委托趙某對公司原有的兩套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并將這兩套產品的源代碼及相關資料提供給了趙某。2003年10月,軼新公司又與趙某簽訂了一份技術開發合同,委托他繼續開發新產品《礦井通風CAD與通風調度OA系統》。
35歲的王某是軼新公司的銷售項目經理,由于職務關系,王某與趙某來往較多,有一段時間甚至做趙某的助理,幾乎天天與趙某在一起。不久,軼新公司發現王某總是跟趙某偷偷地商量什么,便對王某起了疑心,2003年10月底,軼新公司以其銷售品行不端為由,將王某開除。隨后王某去了北京。
2004年下半年,軼新公司陸續從國內的同行、客戶口中聽到一些反映,稱“有人拿軼新公司設計開發的產品在四處銷售”。剛開始軼新公司的人都還沒太在意,覺得這是不大可能的事。但是2004年11月15日,趙某來到柳州,與軼新公司的技術人員對其設計開發的軟件進行共同測試,軼新公司技術員無意中發現趙某的筆記本電腦和移動硬盤中,一套署著“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系統軟件與軼新公司的產品一模一樣!
軼新公司不由起了疑心,暗中進行調查,發現趙某同時還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職員,并且王某也在這家公司供職,公司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懷疑趙某違反了協議,于是向柳州警方報案。
趙某得知軼新公司報案,提出和解要求。出于對人才的保護和合作的誠意,2005年1月,軼新公司與趙某簽訂了《補充協議》,趙某在協議中承認泄露了軼新公司的商業秘密,并表示愿意停止侵權行為,采取補救措施,繼續完成軟件的開發;軼新公司則表示不追究趙某的責任。
可是軼新公司還是低估了趙某的“智力”。2005年6月,軼新公司發現趙某非但沒有履行協議,反而變本加厲,繼續其侵權行為,以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名義在山西、遼寧、江西等地銷售仿制的軼新公司產品50余套,按市場中間價計算價值達735萬元,給公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2005年6月22日,軼新公司的法人代表陳某、總經理伍某及公司法律顧問急匆匆地走進柳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案。
請來專家破案
這是柳州市首次出現侵犯計算機源代碼商業秘密案件,由于該案所涉及的商業秘密系計算機軟件侵權,科技含量高,要求的對口專業技術很強,取證難度大,隱蔽性高,稍不注意一個指令就可以刪除銷毀罪證。像這樣的案件目前在全國能夠成功辦結的案例很少,即使偵辦成功的案例偵查時間少則半年、多則三四年。
如何成功地偵破此案,是擺在經警面前的一道難題。2005年是知識產權年,廣西公安廳特別要求柳州市經偵支隊抽調精兵強將速查此案,在法律的框架內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的合法利益,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
為能盡快地精確掌握和運用法律,柳州市經偵支隊謝副支隊長帶領四大隊的辦案人員挑燈夜戰,最大限度地多渠道、多角度地熟悉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特別是侵犯計算機軟件商業秘密犯罪案件的犯罪構成和取證要求。為了能更透徹地熟悉和了解案情,他們請計算機教授級專業人士“惡補”了一堂計算機軟件知識課。
該案的核心證據是計算機軟件源代碼,針對這個專業技術很強的特點,經偵支隊聘請了有“中國軟件之父”之稱的山東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盧先生為辦案指導專家。就在經警研究案情期間,軼新公司多次急告,平時長期出差、居無定所的涉案人員趙某、王某,此時恰巧都在北京,建議立即采取行動。為了不錯失抓捕良機,經偵支隊日夜加班開展初查和案情分析,在接到正式報案后的第五天,調查得出結論,可以立案。立案后,謝其托副支隊長親率辦案人員奔赴北京追捕犯罪嫌疑人、調查取證。
一到北京,辦案民警先提取外圍證據,圍繞該公司的驗資、成立、賬戶等等情況開展詳實的調查,經調取該公司工商登記資料、驗資資料,發現趙某、王某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三個股東之二,趙某還是持股比例最高的股東。
調查取證的同時,辦案小組請北京的軟件專家及法學博士“上課”,就該案侵犯軟件源代碼依法如何取證,如何保全電子證據反復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討,制定出周密細致、切實可行的取證方案。
經過對犯罪嫌疑人的行蹤仔細分析、摸底排查,做到胸有成竹后,在北京市警方的大力配合下,辦案民警以“引蛇出洞”之計,在位于清華園附近某小區內的咖啡店里抓獲了主要犯罪嫌疑人趙某,爾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控制了涉案的北京某科技公司辦公場地。
為確保犯罪嫌疑人沒有機會銷毀罪證,按照專家的指導,辦案小組先切斷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外部網線,謹慎控制好現場。之后在專家的指導下,辦案民警有重點地逐一提取證據,在扣押趙某、王某等人使用的三臺筆記本電腦和八塊計算機硬盤時,嚴格按照電子證據的取證要求,拆卸、貼封均由被扣押物品持有人(使用人)自行完成,拆卸、貼封等提取證據過程全程進行數碼攝像。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搜查取證問話,辦案小組成功地提取到了大量無可辯駁的第一手的電子技術證據,并調取了北京某科技公司銷售侵權軟件的財務資料。根據案件進展情況,謝其托副支隊長決定對主要犯罪嫌疑人趙某取保候審,并要求他到柳州隨時配合調查。另一犯罪嫌疑人王某由于當時所獲證據較薄弱,對其訊問后沒有采取強制措施。
侵權獲利上百萬
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的難點除了取證難,還有一大難點,就是侵權產品與原始產品之間的同一性認定及因其給被侵權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的認定。因此鑒定機構的聘請選擇尤為重要,為此,辦案小組一到北京便進行了廣泛查詢。
根據該案特點,經過仔細對比、篩選,辦案人員最終選擇了國內鑒定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權威機構北京九州世初知識產權鑒定中心。
該中心急案急辦,采取超常規的工作方式,急調多名在聘的軟件、法律專家教授鏖戰四晝夜,得出了《初步鑒定結論書》,認定從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提取的趙某等人所使用的筆記本電腦及電腦硬盤內署名“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的軟件產品“供電軟件”與軼新公司的軟件產品“實質性相似”!
鑒定結果使辦案民警感到欣喜若狂,更加堅定取勝的信心。回到柳州后,立即與廣西最權威的司法會計鑒定機構——廣西公明司法會計鑒定中心聯系,鑒定因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趙某等人的侵權行為給軼新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經一周時間的緊張工作,廣西公明司法會計鑒定中心出具了鑒定報告:僅“供電軟件”侵權一項就已給軼新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6.4萬元。
2005年8月3日,檢察機關以趙某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簽發了《批準執行逮捕通知書》,對犯罪嫌疑人趙某進行逮捕。在看守所里面對異常漆黑的夜空,曾,經貴為天之驕子的博士趙某終于低頭流下悔恨的淚水,供認了其犯罪事實。
原來,作為軼新公司銷售項目經理的王某,在業務開展中感受到趙某開發出來的軟件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不由動起了歪腦子,唆使趙某“借雞生蛋”。雖然王某的陰謀被公司察覺并被開除,但這并沒能制止他對趙某的企圖,相反王某更覺得方便與趙某“合作”了。2003年11月,王某在北京注冊成立某科技公司,極力勸說趙某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在巨大的利誘面前趙某起了貪心,成了王某的合伙人。之后在王某的要求下,趙某將軼新公司委托其開發或升級的四套軟件的源代碼復制給王某。在復制產品源代碼給王某時,趙某知道這樣做會帶來知識產權的糾紛,還特別交代王某注意一點,不要擴散,只暗地里賣。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王某管不了那么多了。2004年2月,該科技公司將這兩套軟件改名后,到國家版權局進行了登記,并在國內市場銷售。
2005年8月18日晚,被警方上網追逃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北京落網,9月27日被執行逮捕。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