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之所以成為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地緣戰略關注焦點之一,是因為所有事情都讓人不安:新興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對要害地點遭受恐怖襲擊的恐懼以及對毀滅性颶風的害怕……
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世界能源消費2006年至2030年將增加60%,其中2/3是因為新興國家需求增長。如果沒有強硬政策限制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胃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屆時將提供能源消費的82%。
油氣貿易活動將更為頻繁,歐洲、北美和亞洲更加依賴俄羅斯和中東。由于勘探開采和提煉投資不足,每天出產500萬至1000萬桶石油將無法為全世界緩和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朗一旦突然中斷能源供應而造成的市場沖擊,或者避免比之美國“卡特里娜”颶風后幾個小時內突破70美元大關更為劇烈的油價飆升。
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反對美國,卻從來沒有停止對美國的石油供應;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不會關閉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閥門;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只是口頭威脅對某些國家施行石油禁運。鑒于先前施行禁運的教訓,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是最早品嘗到這種政策后果的國家。
能源安全之所以成為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地緣戰略關注焦點之一,是因為所有事情都讓人不安:新興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對要害地點遭受恐怖襲擊的恐懼以及對毀滅性颶風的害怕……能源已成為6月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中心議題。
歐洲國家在這一領域沒有共同政策。英國和挪威選擇天然氣和石油,荷蘭選擇天然氣,德國選擇煤炭和天然氣,同時發展風能和太陽能,法國則選擇了核能發電。
法國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后采取的這項政策即使政府更迭也未遭質疑。它大膽而冒險:一旦運行中的58個反應堆中的一部分暴露出“一般性”缺陷,法國電力公司將不得不停止它們的運行,法國部分地區將遭受史無前例的停電。
法國現任總統雅克·希拉克肯定了對核能的選擇,理由是必須“保持法國在核能方面居于領先地位”,而不是保障能源獨立。后者不切實際,核能只提供法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7%。國際能源機構認為,核能到2030年僅占世界4%的能源消費。它并非醫治世界能源傷痛的靈丹妙藥,也不能讓運輸領域躲避能源匱乏之苦。
專家們認為,安全來自能源種類和供應國多樣化以及節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