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習慣于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一部電視劇的結構特點,比如這部戲的燈光色調如何,服裝色彩特征,場景設計怎樣,道具制作特點,演員演技程度……等等,這些都好分析,但在實際的分析過程中有些方面就不好判斷,難下定義,你不好說它是藝術還是非藝術。但它在一部戲中卻有著很重要的吸引觀眾的能力,比如有的演員臉上有一顆痣。你能說它長的藝術嗎?宰相劉羅鍋,一把刀作的大與小,一匹馬跑的快與慢,一部車撞的慘與不慘等等。都不好用藝術眼光去衡量它。顯然這些都是一些非藝術的因素,但卻是重要的因素。
鑒于以上分析,我覺得用“味道”二字來分析判斷一部電視劇的結構特點,就比較容易表達多了。也就是說我們在分析一部電視劇時說這部戲拍的有“味道”在分析另一部電視劇時又說它拍的沒“味道”,這樣說起來人就比較容易明白。
拍有“味道”的電視劇是每一位從事電視劇藝術創作的藝術工作者所要考慮的首要任務。多年以來,我們許多從事電視劇藝術的工作者出于種種原因,對這一點認識不清,拍出的作品大都是說教式的,高高在上式的或者是完成任務式的電視藝術作品,這些電視劇讓人看了以后索然乏“味”,沒有一點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點“味道”,但它卻是必需完成的任務,浪費了國家的錢財,耽誤了觀眾的寶貴時間,熬老了一代又一代電視藝術工作者。這種現象更多地出現在省市電視臺,這里的好象已經習慣于這樣作了,不拍則已,一拍就又是走到原路上去了,路路越走越窄,日子越過越難過,最后成了人家的包袱,被人無情地拋在一邊。廣大電視劇藝術工作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漸漸失去了信心,沒有了激情,常常處于無可奈何的狀態。觀眾可不管你那么多,手上的遙控器一看不行就換臺,一點也起不到教育群眾,影響群眾的作用,如果拍攝的每一部電視劇都是很有“味道”,情況當然就不是這樣了。
這樣一種提法是不是很科學呢?它是科學的,對各種分析是一種很全面的概括,也是一種很通俗的提法,那么這種提法是不是和政府的政策有沖突呢?有人會說那“黃色”的東西不是也很有味道嗎?我們是不是也要拍呢?當然不是,這里所說的“味道”指的是在國家允許的范圍之內而非之外。
一部好的電視劇其它由無數個為大多數群眾所接受的有“味道”的要素構成的。所謂水平就是看導演以及工作人員所掌握的“味道”要素越多,這部戲就越好看,相反,掌握的“味道”要素越少,這部戲就越不好看。這里所要強調的是為大多數群眾所接受的“味道”,而不是導演個人覺得那種“味道”好就是好的。或者是導演們所謂的藝術探索。我們好多片子,導演個人都是感覺良好,拍出來呢卻是個“嗅屁”,有些導演不是研究群眾喜愛什么,而是搞他自己所謂的藝術突破。過去曾有導演說過他拍的片子是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簡直可笑至極。這個世紀的人不給這個世紀的人拍好看的片子,卻為下個世紀的人著想,你說他活的累不累。
可以肯定的說大部分藝術探索片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因為成功者總是少數,而拍有“味道”的電視劇才是電視劇工作者的首要選擇。
那么“味道”的要素都有那些呢?
首先一部戲要選演員,你要使每一位演員都有與眾不同的吸引人的“味道”,臉型長的怎樣,身材如何,三圍大小,說話音色如何,是長的漂亮臉蛋,還是奇丑無比,是喜劇臉還是正劇臉,身材是阿娜多姿還是身胖如牛等等,觀眾目前的興趣愛好。這些都是決定這部戲最終選定什么樣的演員的前提條件,比如孫麗長的即漂亮又性感,潘雨辰長的是漂亮又大氣,史可三圍突出,非常豐滿。趙薇活潑可愛,陳好回眸一笑眾男倒,男演員陸毅風流瀟灑,李保田生來一副喜劇臉,孫紅雷顯得奸詐鬼猾,李奇粗而又惡……等等,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演員,選擇他們拍出的戲一定受人關注。除了演員長的有“味道”之外,演員的演技同樣重要。要使戲中的人物達到有“味道”的表演,演員需要非常認真的研究、總結、學習,同時還需要有靈性,象演員趙本山、趙麗蓉、馮鞏、牛群、郭達、潘長江等,他們的演技都非常成熟,一招一式都非常有“味”,選擇演員一方面是選擇那些已成名的演員,一方面是挖掘還未成名的演員,這是一個功力問題,我們的很多導演不具備這種能力,就是那些很有“味道”的演員一到他的戲中都成了沒有“味道”的了。
除了演員之外還有服裝,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服裝的色彩如何,款式怎樣,是需要破爛不堪還是時髦的坦胸露背。拍農村戲就要有地道的農村人服裝特點,拍城里人就要有城里人的服裝特點,古代戲、現代戲,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服裝特點不同,在這里邊它不是簡單的仿照,而是挖掘出有“味道”的東西來,在這方面,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我這一輩子》、《長征》等等,設計的都非常到位。在這方面作得最差的可能就是港臺戲了。
除了服裝還有道具,道具分為陳設道具和移動道具,陳設道具就是戲中的室內陳設的物品,桌、椅、床、箱子、掛畫等,這些東西是人們對一個場景的直接視角效果,這些東西做地到位不到位,有“味道”沒“味道”對一部戲的好壞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移動道具是指一部戲中可移動的物品,車、馬、提包、皮鞭、大炮、飛機、坦克等等一切可移動的東西,你不但要把它們做出來而且必須要做得有“味道”。
當然,化妝、制景、燈光、音樂、特技等等,哪一個工種都不是可以隨便糊弄人的,都需要研究有“味道”的東西。美工把握著整部戲的總體設計效果,需要全盤考慮,更應認真研究。
綜上所述,一部有“味道”的電視劇是劇組每一位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就需要劇組各位都要參與各自有“味道”的研究。
一部有“味道”的電視劇是需要有強大的資本作后盾的。
我們許多電視劇之所以粗制濫造就是因為資本不足,拍電視劇是非常花錢的事情,我們的許多領導不愿為一部戲花太多的金錢,預算拿去審批給你砍去一半,劇組拍攝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許多“味道”的實現是和金錢相互聯系的,沒有資金,何能拍好。比如你看上某位演員,人家要價很高,你又不想掏錢,最后只好作罷。一場武打戲,需要有好的武打替身,沒有高價人家不來,最后選些一般的,也就沒了看頭。有些服裝、道具本來可以做得精致些,但由于資金不足,只好選些便宜的,所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作為工作人員時常顯得束手無策,痛心不已。同樣的道理,高水平的工作人員也是需要花高價聘請的。為了省錢在劇組中經常出現一些沒文化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拍有“味道”的電視劇同樣需要有高水平的主管領導。
我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的就是領導的重要性,一個好的主意,你給領導說了,他不理解,一下給你槍斃了,你只有垂頭喪氣,說了幾回,領導都沒理睬,以后你也就不想再說了,作為領導,你得知道什么是好劇本,什么是差劇本,你得了解電視劇的拍攝過程,知道是怎么回事,市場行情,不能老坐在你的辦公室里想當然,不要老為你的上級領導著想,要為劇組人員著想,為老百姓著想,雖然你的官不是老百姓給的,但你卻是老百姓供養的,你要對得起供養你的人,就得把你的素質好好的提高提高。我時常想當年沒有吳天明,哪里來的張藝謀,象吳天明這樣的領導中國越多越好。領導的作用是應該起著掌舵的作用,能否出有“味道”的電視劇就看這個舵手的作用了。
決定一部電視劇是不是有“味道”,影響的因素太多,它是一項工程,也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每一個藝術工作者都應該成為學者,都應該反復認真地研究它。拍出精品,而不是拍成文化垃圾。這個行業它需要最好,而不是好或者較好。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
(作者系陜西電視臺電視劇部舞臺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