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曼并沒有因為《邁阿密風云》這樣一部商業制作改變他由《盜火線》時建立起的紀實形態,《盜火線》中洛杉磯街頭的那場張力十足的警匪對戰為警匪片樹立了標準。
《邁阿密風云》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因為它背離了今年在好萊塢大行其道的邁克爾·貝式的凌厲的剪輯風格、吳宇森的招牌慢鏡和CGI的大量運用,而是回歸了威廉·弗萊德金《法國販毒網》和約翰·弗蘭克海默《浪人》中追車及槍戰戲的紀實風格,一種純粹的美式風格。
《邁阿密風云》翻拍自美國熱播的同名劇集,情節上沒有太大發揮的余地,FBI,臥底,販毒集團,女人,和一段短暫的愛情,杰米·福克斯和科林·法瑞爾中規中矩的演出,但邁克爾·曼賦予了這樣的電影一種凌厲的寫實感。
對于這樣一部警匪題材的詮釋,其形式的運用至關重要,未經雕琢的手提攝影,偏暗的色調,給電影一種混亂,稍有粗糙的零亂影像,也正應和一種黑色真實。
從《盜火線》、《局內人》到《借刀殺人》,邁克爾·曼對社會剖析的興趣在逐步的增強,他在他的電影里觀察著這個社會。在《盜火線》中,他沒有僅僅關注文森特和尼奧對峙的主線,而更多的涉及了單親家庭,社會對假釋犯的不公,婚姻與家庭的沖突,城市外來客的孤獨,正是這一切的細節,才造就了《盜火線》豐滿的感情和人物之間的“熱”。《借刀殺人》中他更進一步走向了對社會,尤其是黑夜中的社會的關注,在一個殺手的故事中走遍了黑夜中城市的各個角落,形形色色的人,和馬丁·斯科西斯一樣,邁克爾·曼逐漸變成了電影社會學家。
從《邁阿密風云》中我們可以看到,邁克爾·曼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執著,同他以前的電影一樣,大量的夜戲占據了電影的主要篇幅,社會是一個晝伏夜出的動物,在白天衣冠楚楚的文明后,隱藏著的是嘶吼的黑暗的野獸,在夜總會閃爍的光線,暴躁的音樂中,電影開始了它的暗夜文明之旅。
索尼和里卡多因為FBI臥底身份曝光在毒品交易中慘死,在邁阿密迷亂的黑夜中,臥底這一角色不再像《黑白道》中張家輝飾演的臥底一樣充滿著悔恨和猶豫不決,在這里人物自如地穿梭于黑與白的世界,邁克爾·曼始終把人物置于銀幕的邊緣,把更多的空間留給黑夜,這種把人物邊緣化的做法更多的賦予人物一種吞噬的壓力感,在這一刻,人的生死先于道德的末世審判。
邁克爾·曼似乎熱衷于展示黑暗中的死亡之舞。早期的《獵人者》中的獵人者,《盜火線》中的尼奧與文森特,《借刀殺人》中殺手的末路,都是在濃濃的夜幕中了結,黑夜將是一切的墳墓?!哆~阿密風云》也是一樣,夜色中,余音不絕的槍聲,滿墻的血跡,伴隨著鞏俐飾演的伊莎貝拉的聲嘶力竭的哭喊。
《邁阿密風云》的商業元素還是沒有掩蓋邁克爾·曼對紀實影像的偏愛,這份執著在充滿聲色的好萊塢又是如此的珍貴。[責編/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