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現階段,企業領導人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一直是一個重要內容。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實現企業資產的資本保值增值無疑是企業領導人一個最主要任務。只有資本保值增值率指標,才能綜合反映企業領導人保證現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以及利用現有資產獲取利潤,實現資產增值的能力。在經濟責任審計中,許多審計人員將該指標大于或等于100%,作為企業領導人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的評價標準。大于100%的時候,就評價為實現了資本的增值,當該指標小于100%的時候,就認定沒有實現資本的保值。這樣的簡單判斷,實際上流于形式,不能真實反映領導人的工作業績,有時對領導人有失公平。作為一個在電網公司工作多年的內部審計人員,筆者想根據多年內部審計的工作經驗和認識,就該指標的局限性和評價誤區 ,結合電網企業的特點,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與大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