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強和周墻是一個人。周墻和周強是兩個人。一般在中午十一點以后吧,周強是個豪商大賈;晚夜十一點之后,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應酬,周墻是青燈一盞、黃卷一冊的詩人。很久以來既熟悉周強又熟悉周墻的人中,我是有幸者一。
1985年夏,我在三亞收到周墻從黃山郵來的《墻》增減版的詩稿。是夜,點一盞照亮靜夜的燈。我與一群越墻而至熱帶雨林中的蛾,翼翼地跟隨周墻的簫聲。踏詩稿上行行頁頁的纖塵,推開一扇扇咿呀作響的歲月的門。從《墻》內到《墻》外。遙望逝水滄滄。
二
屈指細數,我認識周墻整整二十年了。周墻認識我,也有足足十九載了。
1985年,我臨調宣城師范教書。學校有一幢教師宿舍在大操場東邊的山坡上。我的居室是宿舍臨西一端的一間小屋。從小屋西墻的窗看出去,十米外就是周墻家當年所居的青磚作墻的一座獨門小院。是年歲末,一個有霜的冬天的拂曉,睡夢中的我被一陣大響動驚醒。跺腳聲、擊掌聲、刀砍聲、棒打聲,習慣了晝伏夜出的我聞此綿綿不絕之聲,不禁仰床長嘆。明白了山坡之下那座青磚的墻里,昨夜來了位武林中人。可憐我西窗上幾片薄薄的玻璃,如何抵擋得住如此這通“劈山斬水”的廝殺。
當天中午,在教工食堂的餐桌上,我請教諸師中的本地人氏,打探那座青磚院落里的人人事事。有某告曰:必是周家在合肥讀書的大兒子名叫周強的回來了。并告:豈止舞槍弄棒,半夜三更或偶吹蕭。午飯后我托著空飯盒,提著一瓶開水回宿舍。途經大操場時,遠遠看見一面目生疏青年男子迎面走來。先未在意,但轉覺異樣,定神看去,來者中等個頭,含胸收腹,神定氣凝。及近,視彼目光如隼似鷹。這一定就是名叫周強的周家的大公子了。
認真地回憶,1985年冬天的一個中午,在宣師大操場南側一邊的路上,我認出(就算認識了)迎面而來的那個拳腳功夫了得的周強。那天霜消之后,陽光極好。在此極好陽光之前,我還沒有聽到他的簫,還沒有讀到他的詩。而使我沒齒不忘的,首先是一堵擋不住那場黎明的廝殺的墻。
三
1986年春,在當年為了奮泳于新詩潮而置考研于不顧,但最終卻還是在四十歲上考了古漢語博士的鐘華的宿舍,我正式認識了作為年輕詩人的周墻。春去夏來,周墻與我這個大齡詩歌愛好者已成摯友。當年暑假,我們偕行前往馬鞍山,認識了與周墻同樣風華正茂,才氣橫溢的,當時正圍著“芝麻”圣山轉山的北魏。從此認識了“三人行”詩社及“三人行”的諸兄弟,泱泱十數余眾。
2005年初冬某日,默默夫婦與我等一行由黃山周強的歸園前往杭州。途中,特會說事的默默說:兩年前一位鄉村詩人到了上海,寄居于他的詩院。一雨天,倆人外出,行至延安東路西藏路口的過街天橋上,時值下班高峰時段,鄉村詩人自橋上向橋下探頭一望,頓時大驚失色。良久,喃喃自語:這么多的雨披啊!二十年前默默如果從上海到了宣城,某晚趁一輪朗月信步逛到宣州當年的十字街頭,擇一柴火餛飩攤子坐定,在食鮮之余,舉目四顧,他是否也會驚到落碗失著:啊,這么多的詩人!
二十年前的中國,詩社和詩人,以及熱愛詩歌,以詩歌自詡的人,數不勝數的又何止一座“相看兩不厭”的宣城。又何止一派“無夢到徽州”的皖南。二十年后,當我在南中國海六月的、熱烘烘的、因腥而澀、因澀而濕所謂椰風海韻的一個夜里,再次徘徊于《墻》里《墻》外時,最最感慨的是世事無常。“三人行”故知舊友中,至今還時時你來我往的,只剩下余年不惑的周墻、北魏,以及奔五知命的我了。當年群情洶洶的“三人行”最后不過就是“三個人”而已。一語成讖!
四
2005年秋,我由三亞前往承德。臨行之際總是行李多多,不舍難棄。最終我還是把沉甸甸如二十年生命的《墻》放進行李箱。想到此行承德應當有閑,計劃中打算好好端詳此《墻》一番。然而,圈內人士幾乎盡知周、魏、丁這三個家伙二十年來情同手足,猶如異姓兄弟。我若贊歌唱周墻,或有王婆賣瓜鼓吹的嫌疑。我若放水灌周墻,恐又被人斥之為時下風尚的小罵大幫忙之輩。對于周墻這一次奮而筑《墻》,我所能言說的,看來只能由他的《無法挽留》代為表達。這是一曲總是幸福著總是憂傷著我的歌,節錄如下:
三個人行在各自的影子
之前之后
祭
淡而無味的故事
大東海
腌制我們 我們
走過北家
走過宛陵
走過
不回頭的
空曠幻想舉手成幟
海藍藍 我們
再次夜不能寐
今后是鳥毛不當的日子
酒罷
歌罷
風花雪月罷
難眠的長夜
祭 再祭
2005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