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產權明晰,配置資源高效靈活,盈虧自負,對政府的依賴性不強,具有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其順利發展仍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境,如社會輿論的支持、禁入與歧視政策的消除、市場發育體系的完整、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的改善,等等;無此社會環境,民營經濟仍難以順暢發展。三大改造完成后至改革開放前,民營經濟的困頓便是明證。十四大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民營經濟的社會環境有了實質性改善。邯鄲市是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比重較大,民營經濟相對薄弱。這使邯鄲市經濟缺乏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活力不足,是近20年來邯鄲市經濟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為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邯鄲市出臺了《關于扶持“四型”民營企業發展若干規定》、《邯鄲市2003~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指導綱要》、《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環境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使邯鄲市民營經濟的社會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除在市場準入、稅收政策等方面獲得“國民待遇”外,技術、政策法律、信息、金融、營銷等一系列服務組織紛紛建立,市場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實行了領導掛鉤聯系責任制,黨政府領導紛紛深入重點民營企業,現場解決民營企業土地征用、資金融通、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推行業主代理、限時辦結、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等措施,爭當發展民營經濟的“推進器”。不過,不論是就全國而言,還是就邯鄲市而言,民營經濟的社會環境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具破壞性的是存在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2004年“郎顧之爭”以來,這種輿論不但沒有弱化,反而更加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