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過去大多出現在文科或社會學科的教學中,在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出現甚少。但是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角色扮演也比較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年輕活潑,喜歡模仿,愿意表演,能張揚個性,使其在合作學習中展露自己的才華。生物新課程越來越關注生物科學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表演者成功的體驗,也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可以培養學生多渠道、多角度獲取新知及思辯與創新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個性特長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我在生物新課程的教學中,反復研究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多次運用這個方法,增長了自己教學的聰明才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教七年級上冊第四節“生態系統”時,我將學生分成4組,分別扮演動物、植物、細菌和真菌、非生物,讓學生在表演中尋找四者之間的關系。扮演細菌和真菌的同學表演說:“我們雖小,連肉眼都看不清,但是我們在自然界的作用可大呢,如果沒有我們,地球上尸體會堆積如山,到處是枯枝落葉,人類也找不到生存的空間;只有靠我們慢慢地分解,才能使它們變成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供動、植物利用呢。”扮演植物的同學表演說:“我們是千姿百態的植物,我們是奇花異草,別小看我們老呆著不動,沒有我們進行光合作用,人和動物就沒有食物來源,更沒有氧氣供給,我們還能進行能量的轉化與貯藏,是其他生物能量的來源。”扮演動物的同學表演說:“我們是天真活潑的動物,我們都是異養生物,我們有兇猛的,也有溫馴的;有植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有在天上飛的,也有在地上爬的、水中游泳的;我們家庭多么龐大,活得多么自在。”扮演非生物的同學說:“我是水分,我是陽光,我是溫度,我是空氣,我是土壤;我們滋潤著花草,我們溫暖著大地,我們提供氧和二氧化碳,只有在我們的懷抱中,動植物、真菌和細菌才有生存的條件。”由此可見,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這樣,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扮演角色,并且幫助他們尋找其中的關系。在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思想情感;同時,增強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觀。
又如:我教生物新課程七年級上冊第一節生物圈,當講到“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時,我就用一個“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出人、動物、植物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扮演嫦娥的同學(翩翩起舞飛上月球,表現出又饑又餓又口渴且呼吸十分困難的樣子)說:“悔當初,不該偷吃仙丹飛來月球,這兒沒有食物、水、氧氣,我怎能生存呢?哎,再去金星上看看吧。”嫦娥揣著玉兔飛到金星上,扮演玉兔的同學對嫦娥說:“嫦娥姐姐,這里的環境好糟糕,沒有水和氧,盡是二氧化碳,且赤日炎炎似火烤。”這時,扮演桂花樹的同學在拼命地喊:“渴呀!渴呀!你們給我點水喝呀!”(邊喊邊慢慢萎蔫)。最后,嫦娥抱著玉兔,揣著桂花樹說:“我們還是回地球村吧,那才是我們的家。”這樣,極其自然地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同時,也反證了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們應當愛護這個家。
在復習課中,也可運用角色扮演,例如,我在復習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時,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我將學生分成3組,分別扮演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制作一些簡單的道具,道具要充分突出適應環境的特征,如扮演魚的同學,要充分體現梭形、鱗片、鰭、鰓;扮演兔的同學,要充分體現支持體重的四肢、呼吸器官肺,在表演時,要突出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發達的神經系統;扮演鳥的同學,要充分體現流線型、體重輕、用肺呼吸、飛翔的翼。表演時學生自述生活習性及與各自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這樣,學生對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也產生了對自然事物關心。他們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有利于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舞臺留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同時,通過“角色扮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自我展示的機會,并體驗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寓教于樂,使學生能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