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禁毒宣傳
近幾年來,隨著禁毒宣傳力度的加大,從未聽說過毒品的青少年已經越來越少。值得引起重視的是,盡管不少青少年已經接受了毒品危害的宣傳教育,或者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但是他們還是去嘗試了毒品。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毒品危害的宣傳不太相信。
在西方,社會學家對20世紀以來采用恐嚇式的毒品危害教育方式普遍評價很低。不少研究者認為,這種大驚小怪的做法往往會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有可能同青少年的自身體驗或從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事實”不相吻合,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教育內容的可信度,強化了青少年的逆反情緒。社會學家戴維·漢森對130項毒品教育的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他發現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后對毒品的態度只有很小的變化,有時甚至會增加吸毒。由蘭德公司進行的另一項對毒品教育計劃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這一研究發現,這樣的宣傳教育其實質性效果無法被確定,卻發現有時會刺激好奇心。
我在研究中發現,在吸毒青少年中,涉足毒品前“聽說它能使人飄飄然,很想試試”的人占了大多數。但青少年對毒品的這種認識并不僅僅是受到毒品亞文化的影響,而更多的是從主流社會的媒體宣傳中獲得。在許多媒體宣傳中,經常出現吸毒能使人飄飄欲仙的夸張描述。這種描述對青少年的誤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事實上,許多人在初次吸毒后并沒有出現期待中的飄的感覺。有的人是感覺難受、想睡覺;有的人是嘔吐;有的人是感覺頭暈并很快就睡著了,等等。一位35歲的男性吸毒者對我說:“以前我對吸毒者也看不起,覺得這些人就是追求享受,因為宣傳都是這么說的,而且還說吸了毒以后人會飄,吸毒的人就是為了追求這種飄??晌椅艘院髲膩硪矝]有感覺到什么飄和享受,第一次剛吸完感覺就是難受,以后再吸只是因為不吸更難受。所以我有時也在想,最好能安樂死,這樣活著也很痛苦?!?/p>
國外的研究早已證實,海洛因是對精神起特殊作用的潛在依賴性最高的毒品。它的戒斷遠比西方青少年使用較多的大麻等毒品要困難得多。但問題是,在我國的禁毒教育和宣傳中并沒有明確這些內容。一些青少年認為所有的毒品都是一樣的:“偶爾嘗一下沒有什么關系,外國人中小學生都吃的,后來不想吃就不吃了。”“美國總統、參議員當中年輕時吸毒(指大麻)的人也很多,后來都不吸了?!薄敖夥徘昂芏嘤绣X人都抽大煙(指鴉片)的,后來不是全戒了嘛?!闭腔谶@種錯誤的認識,不少青少年在第一次面對毒品時并不感到害怕,相反卻“覺得好玩,想試一下”,并認為自己能控制。這些情況都是值得禁毒教育引起反思的。
最后推動力探究
和禁毒教育的誤區相關并值得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青少年涉足毒品的最后推動力。在新一代濫用毒品的青少年中,這種推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群吸氛圍助長了人的行為的心理遵從性。心理學的實驗證實,如果在一個屋里有五個人,其中的四個人都感到很暖和,即使一個人感到冷,他也會懷疑自己的知覺,無論如何其他四個人不可能都在發燒或弄錯了。而且,當群體的規模,男性由一增至三人時,女性由二增至四人時,遵從也有很大增長。這個實驗和青少年初次吸毒的情況十分相似。我在研究中發現,三五人在一起的場合是創造吸毒氛圍的最主要形式。在這種場合,初次涉足毒品者比較容易打消對毒品危害的顧慮。數據顯示,第一次吸毒時在場人數有2-3人占62.7%,4-5人的占22.0%,6人及以上的占5.7%。72.1%的人是在知曉的情況下吸的,20.3%的人是在不太清楚的情況下吸的,只有7.6%的人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吸毒的。
其次,毒品亞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個性張揚、叛逆家庭與社會、追求人生享樂的心理。目前,在中國的吸毒圈內,毒品亞文化正在以各種新的話語和引人入彀的方法不斷適應毒品種類的變化和對抗禁毒宣傳。這種亞文化對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在主流文化的禁毒宣傳中,對吸毒者的描繪通常是十分猙獰可怕的。但在群吸現場,青少年看到的是朋友或熟人,而且這些人看上去是正常的、愜意的。這種文化會告訴青少年,毒品“偶爾用一點沒有關系”、“它可以使你什么痛苦煩惱都忘記”、“少用是補藥,多用才會上癮”等等。這種話語可以誘惑青少年忘記或不顧危險,產生想嘗試一下的心理。
第三,在群吸情境中,“語言擠兌”最容易使青少年產生被團體排除的心理,從而成為導致吸毒行為發生的具有最后作用的危險杠桿。一位19歲的男性青少年說:“我在學校里接受過禁毒教育,所以盡管一開始我對朋友吸毒時的神態感到十分好奇,但他們讓我試,我還是不敢。從那以后,他們就不斷說我:‘你這個人怎么這么膽?。颗紶柵鲆幌掠植灰o的。’‘你是男人嗎?’‘這種東西沒碰過,人算白活了?!谶@些話的刺激下,我感到自己想抵御毒品誘惑的神經就像根橡皮筋,老是緊繃著。一方面我知道吸毒的危害,感覺等在前面的好像是深淵;但另一方面他們的話不斷傷害著我的自尊心,就像刀子逼在后面,是深淵也不能不跳。不久,橡皮筋斷了,我跟著就陷進去了。”
當然,語言擠兌在最后所以能產生作用,更多的是由于青少年追求冒險和刺激的渴望。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認為,對新鮮經驗的欲望是人們行動的驅動力。人們渴望興奮,一切具有像追尋、逃跑、捕獲、脫逃、死亡(這些構成了人類早期生活的特點)性質的經驗都令人興奮。行為就是對環境的適應,“冒險”是年輕人的需要。在賭博或擲骰子的時候,人會有成功的興奮或失敗的懊惱。人的機體渴望刺激,追求發展和震動。甚至為此借助于酒精和藥品。從上述個案中可以發現,語言擠兌產生的陷入效果是亞文化價值認同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在這種亞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擠兌語言,實際上起到了一個人是否被這個文化圈接納的確認效果。青少年無法抵御這種亞文化接納的現象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