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由一封奇異的來信引起的故事——
2005年2月的一天,深圳市某外貿公司業務部經理李彬厚忽然收到一封輾轉來自東北撫順的信,信中這樣寫道:“你不認識我,但是我知道你。現在我的母親患了不治之癥,并將不久于人世。請你相信,我絕不是為了向你索取什么,我只想能當面叫你一聲‘爸爸’!”落款是一個叫“玲玲”的女孩。當李彬厚接到這封信,完全驚呆了!難道,這個女孩子竟然是他21年前在撫順捐精所生下的女兒?自己認還是不認?她會對自己如今幸福美滿的家庭構成威脅嗎?……
1.父母離婚,驚曝女兒離奇身世
徐玲玲是她的父母用特殊方式生下的孩子。玲玲的母親叫王秀敏,22年前,她嫁給了當地一個國營企業家徐剛。當時徐剛32歲,已離異兩年,有一個6歲的男孩歸前妻撫養。結婚后,兩口子夫唱婦隨,恩恩愛愛。可惟一的遺憾是,徐剛在兒子出生三年后做了輸精管結扎手術,所以與王秀敏再也沒有生育孩子的可能了。可王秀敏非常想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孩子。
結婚一年后的一天,徐剛興沖沖地從外面回來,進門就對妻子說:“太好了太好了,我們可以用人工授精方式生孩子了!”原來,徐剛通過一個朋友介紹,知道沈陽某醫院已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為一對不能生育的夫妻孕育了一個孩子!這個好消息讓王秀敏喜出望外,立即和徐剛慕名來到那家醫院。他們了解到,這家醫院目前采用這種方法也只是試驗階段,并不對外。在朋友的疏通下,醫院終于答應為他們做這種手術。1985年3月,在醫生的幫助下,他們從醫院的精子庫中選中了合適的精子,兩人都簽字同意進行人工授精手術。手術兩個月后,王秀敏如愿懷孕了。夫妻倆欣喜若狂,滿懷希冀地等待著孩子的降臨。
十個月后,王秀敏生下了可愛的女兒徐玲玲。伴著乖巧的女兒一天天長大,夫妻倆心里充滿了歡樂和欣慰。
轉眼間,小玲玲已經12歲了。這年秋天,王秀敏被單位派往北京去學習一個月。臨走前,王秀敏擔心丈夫因照顧小玲玲而影響工作,便雇了個保姆做家務,減輕了徐剛的負擔。沒想到如此一來,徐剛漸漸很少回家了,經常在外面應酬吃喝,時間一長,竟與常去的那家酒店的女老板勾搭上了。丈夫的背叛最終傳到了王秀敏的耳朵里。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王秀敏毅然提出了離婚。因協議離婚不成,雙方最后鬧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雙方焦點最終落在了玲玲的撫養權上。徐剛認為玲玲雖然也是王秀敏親生,但卻不屬于自己的血親,因此不應該承擔撫養義務。
1995年3月26日,當地法院依法做出如下判決:“準原告王秀敏與被告徐剛離婚,夫妻存續期間的財產一半歸原告所有,婚生女兒徐玲玲隨母親王秀敏生活,被告徐剛每月付給徐玲玲撫養費260元,直到其能獨立生活為止。”一對曾經恩愛的夫妻就這么分手了。但誰都沒有料到,這樁簡單的離婚,卻給徐玲玲心頭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自己竟然不是爸爸的女兒!從此,小玲玲臉上便失去了天真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和年齡不相稱的憂傷。
婚姻的失敗,使王秀敏深受打擊,她的身體越來越差,時常感到胸痛乏力。為了省錢,她總是忍著不去醫院治療,每天含辛茹苦地撫養著小玲玲。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聰明好學的小玲玲拉扯大,看著她考上大學。好在小玲玲非常爭氣,在學校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2.119封信,最終打動“父親”心
2003年11月18日,王秀敏終于倒下了,來到醫院診斷結果,她竟然患有嚴重心肌炎并導致重度心衰竭,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王秀敏絕望了!她最擔心的就是女兒玲玲,如果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將來怎么辦?經過反復考慮,王秀敏終于下決心把女兒真實的身世告訴了她。當玲玲聽罷母親的敘述,一下子跪倒在母親面前,淚流成河:“媽媽,我為什么是這樣一個孩子啊……我想找到親爸爸,我要看他長什么樣子……”女兒的話讓王秀敏無比傷感。她決定:一定要幫女兒找到親爸爸,讓女兒在世界上多一個關心她的親人,自己才能放心離去。
從那之后,王秀敏不顧自己患病的身體,多次來到那家幫她做人工授精的沈陽某醫院,懇求醫生告訴她當年那個捐精者的情況。可由于當時醫院和捐精者簽署過保密協議,所以醫院不便公開捐精者的身份。然而當醫生得知王秀敏身患重病的特殊情況后,為了小玲玲將來的成長,院方同意幫助尋找那名捐精者。
直到2005年1月,醫院終于告訴王秀敏母女一個可喜的消息——找到那位當年給王秀敏捐精的小伙子了,此人叫李彬厚,現在深圳某外貿公司工作。醫院出于謹慎,并沒有直接把李彬厚的地址給徐玲玲母女,而是讓徐玲玲采用寫信的方式,通過醫院中轉與李彬厚聯系。但是,李彬厚是否愿意與徐玲玲見面,醫院不得而知。當玲玲知道醫院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爸爸”后,不由驚喜交加,立即迫不及待地給“爸爸”寫起信來。
再說那位神秘的捐精者李彬厚,他原本是安徽亳州一個農家孩子,當年因家境貧困,高中畢業的他來到撫順打工,為了供家里的兩個弟弟讀書,他不得不悄悄來到醫院賣血、捐精子……后來,他又去了深圳打工。幾年后,李彬厚已經由業務員干到了業務部經理的位置,并且已經在深圳結婚生子,生活過得和和美美。妻子趙雅琴也根本不知道他曾在撫順捐過精子的秘密。可李彬厚做夢也沒想到,十多年后會突然冒出個“女兒”來認他這個父親。當醫院通過輾轉的渠道把“女兒”的信交給他時,他完全懵了!
這是一封讓人措手不及的信,信的開頭是這樣寫的:“請原諒我的冒昧,但更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因為我現在的父母已經離婚很長時間了,我也是才從母親的嘴里知道事情真相的,而且我的母親現在又患了不治之癥,并將不久于人世。請你相信,我絕不是為了向你索取什么,我只想知道我的生身父親是誰?只想能當面叫你一聲爸爸!”落款是一個叫“玲玲”的小女孩。接到這封信,李彬厚感到渾身直冒冷汗——如果這件事被妻子知道了,還憑空掉下一個“女兒”,妻子會怎么想?自己的幸福家庭還會存在嗎?思來想去,李彬厚悄悄地把這封信藏了起來,誰也不敢告訴。
而在遙遠的撫順,徐玲玲還在望眼欲穿地等待“爸爸”的回信呢。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卻杳無音信。不甘心的玲玲又來到了醫院,央求院方領導能告訴她父親的單位,但被醫院領導拒絕了。思父心切的玲玲聲淚俱下地一番話打動了在場的醫生,后來,一位善良的醫生偷偷地把李彬厚的地址寫給了她。
回到家后,玲玲再次給父親寫信。每天晚上,玲玲伺候病中的母親睡著后,就鋪開信紙給父親寫信。
玲玲堅信,她每天給父親寫一封信,直到父親答應并給自己回信為止。然而,她哪里知道,父親李彬厚現在正處于兩難處境。每次收到“女兒”的來信,他都是一邊看一邊傷心痛哭。感情上,他真想給“女兒”寫一封回信。但理智又阻止他這樣做。每當他回家看到懂事的兒子和溫順的妻子,就怎么也不忍心告訴妻子自己心底的秘密。他想,也許玲玲見不到自己的回信,很快就會放棄尋找自己了。
就這樣,玲玲每天流著眼淚給父親寫一封信;而遠在深圳的李彬厚,也同樣流著眼淚一封封地讀著女兒的來信。轉眼間三個多月過去了,玲玲寄給李彬厚的信已經有119封。可顧慮重重的李彬厚仍然不敢認這個女兒。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李彬厚的妻子趙雅琴最終還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氣得大哭一場,但最終還是理解和原諒了丈夫,畢竟那時是家境所迫。再說,如果那個小女孩果真是丈夫的血肉的話,再怎么拒絕相認,也仍然改變不了他們血緣關系的事實。況且,小玲玲連續119封泣血尋父的信件,任何人都不可能熟視無睹。趙雅琴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終于同意丈夫和小玲玲相認。
3.喊一聲“爸爸”,授精血親“認父歸宗”
2005年4月23日,在醫院的安排下,這對從未謀面的親生父女終于相見了。他們互相足足看了好幾分鐘。那一刻,父女倆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日思夜想的“爸爸”,此時的玲玲反而有點羞澀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她不好意思開口,她想把這聲“爸爸”留在一個合適的時候再喊……
在醫生的介紹下,李彬厚才知道玲玲的母親王秀敏已患心肌炎并導致重度心衰竭,在妻子的陪同下,李彬厚來到醫院看望王秀敏。躺在病床上的王秀敏掙扎著向李彬厚伸出手,哽咽著說:“謝謝你能來看我,謝謝你能認這個女兒,從此我死也瞑目了……”
李彬厚緊緊握住她的手,安慰她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就沒有必要逃避,況且有些緣分是永遠沒法逃避的。希望你能安心養病。至于小玲玲就請你放心吧!以后我會好好照顧她的。”王秀敏聽了,禁不住雙淚長流。李彬厚的眼圈也紅了,這感人的一幕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李彬厚臨走時,悄悄給王秀敏留下了一筆住院費,等玲玲追出去的時候,李彬厚和妻子已經走出醫院很遠了。玲玲望著父親漸漸消失的背影,眼淚不自覺地流了出來……
2005年8月,玲玲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沈陽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然而,第一學年的學雜費等加在一起就需要6000多元,王秀敏長期生病住院,早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了不少外債,她到哪里去籌備孩子的學雜費呢?王秀敏在為女兒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是為經濟拮據而焦慮。
無奈之下,玲玲給爸爸李彬厚寫了一封信,述說自己目前的困境。李彬厚聽說女兒考上了國家重點大學,非常高興,有心幫助。在取得了妻子的諒解之后,他拿出一萬元錢,支持玲玲上大學。
然而事情卻禍不單行。玲玲由于在母親住院期間日夜看守操勞,不小心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王秀敏著急上火,又引起舊病復發,再次躺倒在病床上。
那天,李彬厚往王秀敏家里打電話,聽到王秀敏虛弱的聲音,感到不對勁,在他的一再追問之下,王秀敏這才對他道出了實情。心急火燎的李彬厚趕忙揣著5000元錢,坐火車來到撫順玲玲的家。李彬厚每天忙前忙后、買菜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等,一直守到玲玲病愈。
在李彬厚臨走的那一天,玲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下子撲到他的懷里,有生以來第一次從心里喊出了“爸爸”!父女倆緊緊擁抱在一起,熱淚滾滾……
玲玲上大學后,經常給爸爸李彬厚寫信、通電話,父女倆的血脈親情再也無法割舍……
幸福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捐獻精子是在特殊情況下延續后代的一種方法或手段,但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尤其是傳統的血緣意識,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撕開和隔斷的。李彬厚當初在生活所迫的情況下做出捐精之舉可以理解,但我們無法評價產生這種情感糾葛背后的是與非,我們只希望人心向善,好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