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城制衣公司老總談企漁搬入清溪畔別墅小區之前,住在市河旁的那條幽深而古老、名稱卻很現代的幸福巷。那時候,談企漁出門、回家,必定要經過長長的小巷,因為他的寓所———一間帶閣樓、附天井的磚木結構舊屋,位置在小巷的盡頭。他總是神情憂郁地在小巷里進進出出,誰也不會朝這個平凡的青年男子多看一眼。
幸福巷的巷口,有一所簡陋的出租平房,承租人是一個男性瘸子,專做木梯的。這個木匠瘸子姓匡,街坊鄰居都叫他匡師傅。匡師傅雖然左腿比右腿要短得多,且有點內拐,走起來那種立場不穩的樣子頗滑稽,但很少有人嘲笑他的。大伙兒不叫他“匡瘸子”而叫他“匡師傅”,是因為他做木梯的手藝實在精湛,做木梯所帶來的名聲遠遠超過了他腿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上他的生意好,又樂善好施,街坊上的小孩子幾乎都受過他諸如泡泡糖、粘紙、彩色橡皮之類的贈品,所以他的人緣極好。他制作的木梯,有長的、短的,四檔至八檔不等;有雙人梯、單人梯和異型梯。早些年,市民們的住宅比較狹窄,都在空間找面積,什么擱板、閣樓、廂頂都對起居質量作出過貢獻,所以梯子也就大有銷路;另外,單位里的電工、裝修工也離不開這玩意,需要量大。不難想象,匡師傅是這條小巷里經濟上比較殷實的人物了。談企漁當年為了拓展制衣店和家居的使用面積,曾先后向匡師傅定制過三只單人木梯。
匡師傅比談企漁年長10多歲,家里有專管家務的老婆和一個上中學的兒子,一家三口子,全憑他的這雙粗實而靈巧的手。談企漁和匡師傅很投緣,很談得攏。匡師傅一家三人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是上談企漁的縫紉店裁制的。這種互助互惠的經濟關系,自然加深了他倆的友情。
關于匡師傅的腿是怎么瘸的,街坊上的傳聞很多。一種說法是,匡師傅少年時曾搞過偷盜的伎倆,一次從下水管道爬到三樓時,被三樓的住戶發覺,一聲吆喝,嚇得他松手墜落于地,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落得個終身腿殘的后果。還有一種說法,說匡師傅年輕時干過拉板車的體力活。一次,他拉著裝滿碎石料的板車經過一座坡度很陡的老橋時,由于體力不支,板車只退不進。他為了避免重車后退可能造成對行人的傷害,放下車跑到車后用身體抵擋下滑的板車,不幸自己的左腿被車輪碾斷,雖然骨科醫生精心醫治,但傷腿還是比另一條腿短了10厘米,再也不能擁有平穩而瀟灑的走姿。
當然,街坊鄰居最熱衷于談論的是匡師傅的那段浪漫色彩很濃的羅曼史。匡師傅年輕時是個打家具的能工巧匠。在他20歲那年,他去一個擁有一座后花園的縣長家給縣長待嫁的愛女打制陪嫁的家具———木沙發、大衣櫥、梳妝臺等。縣長的愛女對英俊的青年木匠頓生愛意。而青年木匠對這個江南女子也一見鐘情。在一次忘情的擁抱親吻中,被縣長撞見。縣長勃然大怒,操起長棍追打青年木匠。青年木匠在肩膀上挨了幾棍后,倉惶出逃。縣長不肯罷休,窮追不舍。青年木匠逃到后花園,未及他的右腿跨上墻頂,怒火中燒的縣長已經趕到。一陣亂棍下,青年木匠的雙腿被打得血肉模糊。縣長出錢給匡師傅治好了腿傷,卻留給他一個難忘的紀念:走姿不穩。自然他與縣長愛女的戀情未能繼續下去。他拖著殘腿離開故鄉,來到荷城謀生。匡師傅仍干木工活,但不再打制家具,而是改為制作木梯。這個中原因不難理解。試想,如果那天他逃至后花園后,那東墻下有一只木梯的話,他的形象就不至于像今天這樣了。制作一只只精致、堅實的木梯,不僅僅使他有了糊口的經濟手段,恐怕還可以延續他青年時代感傷的美夢。
所以一般鄰居都樂意接受這個浪漫而凄楚的傳聞。談企漁也曾和匡師傅談及這個話題,匡師傅每每笑而不言,很神秘的樣子。后來,鋁合金門窗的普及,鋁合金制品的廣泛使用,許多家庭的住宅得以改善,木梯的銷路也大為減少。再后來,匡師傅也改行專做鋁合金梯子,生意也好過一陣子。隨著工廠批量生產的有品牌的鋁合金梯子大量投入市場,且價廉物美,匡師傅的手藝也幾乎無用武之地。
匡師傅50歲那年,生意清淡,家庭經濟陷入窘境。那天,他邂逅談企漁,言談中流露出無奈之色。已從小裁縫變成制衣公司老總的談企漁二話沒說,即安排他到自己的公司當門衛。從此,匡師傅有了固定的收入,不再為柴油米醬發愁。匡師傅對門衛工作非常盡職,他的走姿雖然“立場不穩”,但誰要是沒有出入證,休想出入公司大門,這個“立場”,他是堅定不移的。你跑得再快,也會被這個瘸子門衛追上,他的速度可以與短跑運動員媲美。
也是在匡師傅當門衛的日子里,談企漁才知道他的腿殘的真實原因:他在童年時代因患小兒麻痹癥而落下的殘疾,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