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文物、戲劇、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燦若星辰。近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構筑和諧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高度,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先進文化建設。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草案》《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指導思想,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繪制了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藍圖。
百姓的事兒就是政府的事兒
百姓的事兒就是政府的事兒。為了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質量,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繼河南博物院、河南文學院之后,河南藝術中心、河南藝術職業學院以及安陽、新鄉等市級文化中心相繼開工建設,標志著全省文化設施建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河南藝術中心總投資7.3億多元,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由大劇院、音樂廳、小劇場、美術館、藝術館5個球形單體建筑組成,造型優美,設施完備,是河南迄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文化場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校區建設工程,總面積3.46萬平方米,投資規模近1億元。目前,園林式學院已初具雛形。全省縣(市)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基層文化設施也在不斷完善。2004年至2005 年,國家和省級財政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擴建和改造了一批市縣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目前,全省有公共圖書館136個,博物館76個,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2478個。
基本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加強。通過大力開展文化先進縣創建工作,全省國家級文化先進縣達18個,省級文化先進縣33個。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建成25個基層分中心;實施基層圖書館配送圖書工程,年投入資金160萬元,配送圖書10萬冊;全省博物館“三貼近”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年舉辦陳列展覽200余個,接待觀眾400多萬人次。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反映我國古代天文科技成就的“天地經緯”陳列,并計劃投資1.5億元,全面提升陳列展覽功能;積極推進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全省6556個農村電影放映隊全年放映電影30余萬場,成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文化場館全部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并通過增加開放時間、增加服務項目、增強管理力量、策劃組織系列活動等,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務。
全省各級文化部門依托全省110多個文化廣場和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組織舉辦文藝演出、文化展覽、電影放映、藝術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社會文化活動,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活躍基層文化生活。2004年、2005年,下鄉演出近7萬場,舉辦廣場文化活動近500次,送電影下鄉近6萬場,培訓農村文藝骨干近1.6萬人,形成政府辦文化和群眾自辦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促進了全省群眾文化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個抓手與跨越的腳步
根據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河南省文化廳確立了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即:依托骨干企業、產業項目、產業品牌三個抓手,突出深化改革、發展民營、鞏固陣地三項重點,發展傳統、新興、社會三大文化產業,奮力實現全省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大型骨干文化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05年11月29日,以省電影公司為母公司,聯合河南省演出公司、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公司、河南中州影劇院等14家單位組建的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河南在發展文化產業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新成立的河南文化影視集團,將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手段,以做大做強“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品牌為重點,以打造融生產制作、銷售發行、消費放映、后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條為目標,逐步形成根植中原、輻射全國的發展格局,成為全省文化產業領域的領軍企業。目前,他們正在省內外建設10座五星級國際標準現代化多廳影城,待全部影城建成后預計每年票房收入達兩億元以上。為了整合全省雜技資源,規范市場,統一品牌,促進河南雜技藝術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繁榮河南雜技事業,省文化廳組織省內7個國有雜技團(校),注冊成立了河南中原雜技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此基礎上,將組建跨行業、跨區域經營的河南雜技武術集團,打造河南雜技品牌。同時大力扶持民營文化產業企業,命名開封清明上河園、許昌榮昌鈞瓷坊等12家企業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民營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全省連續組織兩屆重大社會文化項目推介活動,推出大型文化活動項目300多個,簽約資本達5000多萬元;在寶豐縣召開了全省農村演出市場工作現場會,推廣寶豐民間文化產業化的成功經驗,引導、扶持全省民間演出團體;大力發展歌舞廳、演藝酒吧等現代城市文化娛樂業,鼓勵社會力量興建“德億歌劇院”、“西部酒城”、“零點酒廊”、“美樂迪量販式KTV”等一批大型的綜合演藝場所和休閑娛樂場所,繁榮城市演出娛樂市場。全省網吧目前已發展到5000多家,音像連鎖企業已發展到6家100多個門店,演出中介機構發展到89家。
對外文化交流日益繁榮。堅持政府組織和民間交流并重,友好交流與商業性演出相結合的方式,多層次、多方位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每年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項目100多個,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舉辦了法國“河南文化周”、“中原文化非洲行”、美國舊金山“河南文化周”等系列活動,策劃《洛陽之夢——唐三彩展》、《中國古代動物藝術——來自河南博物院的珍寶展》、《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精華展覽》赴日本、比利時等國家展出,獲得極大成功。積極推動雜技、武術等節目對外商業演出,打造品牌,不斷擴大國外演出市場份額。大型原創舞劇《少林雄風》在北美演出100多場,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打造百姓愛看的精品文藝
本著百姓愛看、百姓喜歡的原則,河南精品文藝不斷涌現。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豫劇《程嬰救孤》榮獲全國專業舞臺政府最高獎文華獎第一名和新劇目、編劇、導演、表演、舞美、全國觀眾最喜愛的戲劇共6個單項獎,實現了河南省在全國文華大獎評選中零的突破。該劇在2004~2005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又以其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和諧統一以及較高的演出場次,在30多臺劇目中脫穎而出,榮登十大精品劇目榜首,實現了河南精品文藝生產的又一次飛躍;組織實施“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精心打造的《木蘭詩篇》《風中少林》《河洛風》《清明上河圖》等4臺高水平的劇目,將河南的高雅藝術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現代豫劇《村官李天成》、曲劇《驚蟄》等一大批精品劇目不斷在全國各項賽事中披金掛銀,河南舞臺藝術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影響逐步擴大,城鄉藝術舞臺呈現繁榮發展的喜人氣象。
演出市場進一步繁榮。豫劇《村官李天成》參加上海市“浩然正氣映天地”優秀舞臺劇展演,在11個區縣巡回演出21場,創下河南地方戲在大都市演出場次的歷史新高;大型舞劇《風中少林》演出35場,并與美國藍馬克娛樂集團簽訂了兩年800場的巡演合同;曲劇《飄揚的紅絲帶》參加了由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主辦的“紅絲帶萬里飄”預防艾滋病文藝節目全國大型巡演活動,圓滿完成了在河南的巡回演出。省直各藝術表演團體均實現了年演出150場以上,演出收入超百萬元的目標。
院團改革全面推進。改革省直藝術表演團體投入方式,變向重點劇團投入為對重點劇目投入,變產前、產中投入為產后效益獎勵,促使藝術表演團體面向市場多生產、多演出;改革分配制度,大幅提高主創人員、主演人員的收入,拉開收入檔次,促進演職人員出名作、排名戲、創名角;改革用人制度,實行新進人員人事代理制度,全面推行全員聘用制,促進優秀人才的集聚。
老祖宗留下的寶貝要看好用好
為了保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河南省率先在國內設立省級“文化遺產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將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個雙休日定為河南文化遺產日。首屆“河南文化遺產日” 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共同主辦,有關單位和省轄市參加,活動以“我愛河南文化遺產”為主題,通過免費開放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化旅游景點,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珍貴文物精品展覽、文化遺產知識講座、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等,全面展示珍貴文化資源,促進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全民的文化自覺意識。首屆“河南文化遺產日”期間,73處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和文物景點免費接待觀眾460多萬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取得很大進展。繼龍門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也取得成功。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面啟動。確定了第一批46個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保護名錄和首批24個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加大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力度,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節目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巡禮”系列報道活動。
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配合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 2005年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項目達119個,發掘面積達9.5萬余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644座。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在對上蔡縣郭莊楚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過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這是為全省近年來發掘的大型楚墓之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大遺址保護取得重要進展,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殷墟、鄭韓故城、漢魏洛陽故城、北宋皇陵等13處大遺址列入國家首批大遺址保護規劃編制項目。集中資金,搶救維修文物古跡,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全面保護。
(編輯/趙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