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154號的鄭祥霖是這條街上有名的花燈老手藝人,這位六十歲的老人頭發有些白了,但他仍然專心致志地編著花燈。只見從北峰山上運載來的竹枝柔軟地鋪了一地,在他的眼中,或許這些蔑條、綢緞、彩色錫箔紙,就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
“從我懂事起,我爺爺就做花燈,你問我做了幾代我也不知道。”據鄭師傅介紹,他扎花燈的手藝是“世代相襲”。他的父親鄭安安1986年去世前,在南后街一帶也是一位出了名的花燈制作大師,曾經被選送到大連等地交流花燈制作經驗。福州采用電燈改進“走馬燈”工藝,就是出自鄭安安之手。
從七八歲就開始學扎花燈的鄭師傅在1969年初中畢業后,跟著上山下鄉的大潮到了建陽縣,此后十年,他再沒有接觸過花燈制作。1979年,回到福州南后街的鄭師傅又開始做起了花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兒子也成了“關門弟子”,加入了扎花燈的行列。
據鄭師傅介紹,福州花燈制作精巧,品種繁多。以材料分,有明角燈、紙燈、紗燈、絹帛燈、料絲燈、琉璃燈、玉燈等,以品種分,有宮燈、龍燈、走馬燈、百花燈、鳥獸燈等:以造型分,有方燈、圓燈、八角燈以及各種形態的動、植物燈等,花色品種有數百種。
傳統的手工藝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婁,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
綜合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的花燈制作主要體現在編織、印花、剪、刻、裱、裝飾等一系列制作工藝上。將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條,削好竹條后,用“手工鉆”在竹條兩端鉆竹眼。鉆好竹眼后,將竹子互相交叉銜接,此刻花燈已現雛形。第二步是剪紙,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種規格裁剪各種顏色不一的紙,然后各疊成一組,接著把花紋印版放在疊紙上,用刻刀鑿成穿透的文樣,這也叫做紙雕。第三步是描畫,著色后是解花,即在著色的花樣上描上各種形狀的圖案和顏色,然后把圖形分解出來將漿糊均勻糊在花燈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將剪紙、紙雕、描畫、花穗等輕輕地糊裱在燈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漿糊刷平后,接著便將條狀花穗粘貼在花燈下部,給花燈“穿”上裙子。
鄭師傅一邊介紹一邊演示,只見一根削掉皮的竹心在鄭師傅的手中七擰八彎,用玻璃紙綁定扎緊不多時,一盞六角棱形的宮燈粗坯便出現在眼前。
在鄭師傅一百多平方米的家中,我們看到的儼然就是個花燈的世界。各式的宮燈交相輝峽除了地板上層層疊疊的上百盞,屋子的角角落落也掛滿了各式各樣艷麗無比的花燈。
這幾年民間的各種活動多了,鄭師傅的生意挺不錯。年末是鄭師博最忙的季節,許多人米訂做“走馬燈”和“舞龍燈”。扎龍骨,鄭師傅是不讓外人看的。他說扎龍頭最有技術龍嘴、龍眼位置要放準龍身上色圖案要好看,否則龍的造型就不像了。他一年大概要扎十多條龍。采訪的當天鄭師傅正忙著安排工人把剛剛趕制好的龍頭、龍尾裝上車,準備送往連江。據說這是去年3月份就訂了的貨,可見鄭師傅有多忙碌。鄭師傅說每年從國慶節后,他的手就整天不停地亡,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燈的骨架眼睛盯累了瞟瞟電視,當作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