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楊先碧
人們通常都討厭肥肉滾滾的丑陋蟲子,而比較喜歡美麗的花朵。其實,蟲子并非都是丑陋的。在海洋里就生活著許多蟲子,它們色彩斑斕,姿態萬千,一點也不讓人討厭。最近,海洋生物學家在夏威夷海域發現了許多貌美如花的海洋蟲子。
地球大約誕生在46億年前,經歷了20多億年的演化,生命才以最原始的細胞——單細胞細菌或藻類的形式出現于海洋。海蟲的祖先屬于第一批海洋動物,至大約5億年前到6億年前,也就是寒武紀時,海洋中已有各式各樣的海蟲存在了。早在18世紀,一些生物學家就開始研究柔軟的、無腿的無脊椎動物,并把它們歸為一類:蠕蟲。在那以后,科學家才在生物的家族樹上給蠕蟲進行分類。海蟲就是一種蠕蟲,而且許多海蟲都屬于多毛環節動物。
海蟲的分布極廣,從數千米的深海底到河口、到高山溪流,從赤道海域到極地海域,從泥地到沙灘,從巖礁到珊瑚礁,從清澈的水域到污染的水域。僅僅從海蟲棲息環境的寬廣性,就可以知道這是一種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專門研究海蟲的生物學家估計,地球上有多達25000到30000種海蟲,目前已經命名的大約有8000種。
最近,海洋生物學家來到夏威夷群島進行科學考察,結果在那里的珊瑚礁中發現了許多海蟲新種類。
夏威夷群島附近海域生長有許多珊瑚礁,由于那里的有機物顆粒特別豐富,因而成為海蟲生活的天堂。不過,珊瑚礁區不易取樣,所以生活在那里的很多海蟲至今仍鮮為人知。這次新發現的海蟲形狀各異,有的只有針頭那么大,有的則長數十米。其中有一種絲帶海蟲,可以變長至60米,從而成為地球上最長的動物。珊瑚礁中的海蟲以什么為生呢?生物學家發現,有的海蟲靠篩選沉積物中的營養物質為生,有的追蹤捕食獵物,還有的干脆同類相食。生物學家發現,生活在這里的海蟲已經進化出了至少18種繁殖方式。由于海蟲在這里已經演化了相當久的時間,所以它們的適應力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對于環境的變化,有的海蟲十分敏感,有的則具有相當強的忍耐力。
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海蟲的目的之一是根據海蟲的生存狀況來了解環境變化情況。海蟲的移動能力很低,或者因穴居性或管棲性根本不移動,因此在它們身上最能反映出棲息地的變化情況。這種生物特性是極佳的環境指針,生物學家往往就是根據一些特定的海蟲類群是否出現來判斷該地區的環境是不是健康。例如有一種叫做小頭蟲的海蟲,它們在有機質營養豐富的地方繁殖快速,族群密度很高,往往1平方米內可以達到上萬只。如果這種海蟲在某水域異乎尋常地以每平方米超過1萬甚至十數萬只的高密度出現時,就會引起生物學家的警覺,因為這說明該水域已經受到有機物的污染了,應該采取改善和保育措施。
海蟲是海洋動物里數量最多也最常見的,就像它們的近親蚯蚓在泥土里鉆來鉆去作出貢獻一樣,海蟲也是海洋生態系統里重要的一環——在成長、繁殖、老死的短暫生命里,它們一刻不停地為生態系統輸送物質。同時,海蟲也是許多人類食用的魚類的食物。對于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羽狀海蟲表現得最為典型。它們棲息在珊瑚礁附近,對于珊瑚礁的人工繁殖和保護非常有益。
海蟲還是構建濕地食物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濕地中的碎屑、微小藻類和微生物大多都是海蟲的食物,海蟲可以把這些物質轉換成自身組織,然后再提供給更高階的鳥或魚食用。于是,經由海蟲的啟承轉合,濕地成為魚蝦滿地、水鳥安心育雛的美好境地。
對于人類,海蟲似乎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但人們休閑垂釣所用的魚餌卻以它們為上品,沙蠶、歐努菲蟲、磯沙蠶等海蟲都是魚兒所喜愛的食物。現在,在國內以及一些歐美國家,野生海蟲已經供不應求,因此我國和東南亞沿海地區已經有人開始養殖海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