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0年前,人們對太空旅游還知之甚少。那么,各種重大的空間運載工具是如何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臺”的呢?
廣袤的宇宙空間一直是人們向往的地方,飛往太空是人類的夙愿。為了進入太空,古今中外的無數科學家進行了刻苦的鉆研和精心的探索,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國明朝的一位小官吏——萬戶就是其中一個。
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火箭進行太空旅行試驗的人。當時,他在椅子兩邊的支架上綁上兩只大風箏和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吩咐手下手執火把,喊著“一、二、三、四”,同時點燃47支火箭。他原想利用火箭升空,依靠風箏降落,沒想到火箭剛一點燃,就“轟”的一聲噴出一團火焰——火箭爆炸了,萬戶再也沒有走出火海。試驗雖然失敗了,但萬戶勇于探索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為了紀念他可貴的探索精神,在科學家提議下,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環形山”。
萬戶的試驗失敗了,但后來的科學家實現了他的理想。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開創了空間科學的新時代。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進入了太空。1973年,出現了第一個空間站——美國的“天空實驗室”。隨后,蘇聯先后將7艘“禮炮號”空間站送入太空,并且發射了更加先進的“和平號”空間站。在蘇聯接二連三地發射空間站的同時,美國將航天飛機送上了軌道。“和平號”空間站壽終正寢后,世界航天大國又合作研制了“國際空間站”。這些重大的空間運載工具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臺”。
然而,直到10年前,人們對太空旅游仍然知之甚少,多數人對太空旅游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學幻想階段,而發表在雜志上的幾篇研究太空旅游的文章則大多被人遺忘了。
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隨著蘇聯的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結束,同冷戰有關的空間投資被削減了。這樣一來,衛星發射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供過于求。這一現象令空間科學家很傷腦筋。“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呢?”空間科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1997年3月,第一屆國際太空旅游會議召開,80多位專家出席這次會議,并提交論文20多篇。經過社會調查和綜合分析,專家們一致認為應當發展太空旅游事業。
2000年5月24日~26日,太空運輸市場國際會議召開。會上大多數代表指出,走出衛星發射市場供過于求的唯一辦法是發展太空旅游。理由是:自從1957年人造衛星上天以來,大多數空間活動是靠政府投資的,現在冷戰過去了,空間經費有所削減,需要利用有限的投資來發展有益的事業,以便讓政府的空間局繼續開展空間活動。這個有益的事業就是太空旅游。
空間科學家倡導發展太空旅游的理由具體來說有以下多個方面:

其一,大眾需要太空旅游。根據對美國、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的市場調查,太空旅游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在被調查者中有86%的人愿意在閑暇時去太空旅行。美國“太空探險”公司分析認為,如果票價為10萬美元,每年有1萬人去太空旅游,那么1年就有10億美元收入!這是非常可觀的數字。
其二,在空間活動中,目前唯一可以獲取經濟效益的就是太空旅游。其他空間活動只投入,不索取經濟回報,即使有回報也是間接的回報,只有太空旅游每年可以獲得可觀的門票收入。
其三,太空旅游是一個很現實的研究課題。半個多世紀以來,空間科學技術日臻完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太空旅游是其中新興的一項,它同空間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聯系。不過,太空旅游對空間科學技術哪些領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呢?太空旅游的發展與太空工業和太空商業的發展有什么關系呢?將來太空游客多了,太空旅游事業發展了,太空游客能在旅游中附帶做一些科學試驗嗎?哪些科學試驗能讓太空游客做呢?這些問題都需要好好研究,興利除弊。
其四,太空生活涉及各種行業,從建筑到市場、銷售、內部設計等。尤其是費用低廉的旅客運載工具的研制,不僅有利于衛星發射市場走出困境,而且可以允許旅游愛好者用較少的錢去太空旅游觀光。而想去太空旅游的人太多了,可以為航天事業積累大量資金,促進其他航天項目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航天事業興旺發達起來。
經過10年的工作,現在不僅發表了大量關于太空旅游的研究文章,而且買票去太空旅游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今天,只要花2000萬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去“國際空間站”作一次太空旅游。美國的“太空探險”公司已經成功地將5名游客送上了“國際空間站”,并且在他們觀賞了太空美景之后將他們安全載回地球。這5位第一批“吃螃蟹”的太空旅行者是:60歲的美國富翁丹尼斯·蒂托、33歲的南非商人馬克·沙特爾沃思、60歲的美國富翁格雷戈里·奧爾森、40歲的美國女子阿努謝赫·安薩里和58歲的美國人查爾斯·西蒙尼。
我們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也不乏太空旅游者。美國“太空探險”公司在中國的一位代理商將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旅游者,他將花費100萬元人民幣體驗亞軌道飛行樂趣。